“兀”的拼音是 wù 或 wū,根据不同的语境和意义有不同的读音和用法。
一、读音:wù
释义:
- 高而上平的样子:形容山峰或物体顶部平坦且高耸。
- 光秃秃的样子:形容没有遮盖或装饰的状态。
- 单独、独立:表示孤立无依的状态。
组词:
- 兀立(wù lì):高高地直立。
- 兀然(wù rán):突然、猛然;也可以形容孤独、独立的样子。
- 兀自(wù zì):仍旧、还是(多用于古文或文学作品中)。
- 突兀(tū wù):高耸突出的样子;也形容事情突然发生。
造句:
- 远处的山峰兀立在天地之间,显得格外雄伟壮丽。
- 他正沉浸在书中,兀然听到一声巨响,吓了一跳。
- 她兀自坐在窗前,凝望着远方,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 那块巨石突兀地矗立在平原上,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
二、读音:wū
释义:
- 古代戏曲中的发语词:用于句首,表示感叹或引起注意,类似于“啊”、“唉”。
- 元曲中的语气助词:常用于唱词中,增强语气。
组词:
- 兀那(wū nà):那个、那些(多用于元曲或古文中)。
- 兀谁(wū shuí):谁、哪一个(多用于古文或戏曲中)。
造句:
- 兀那小子,快过来!(出自戏曲或古文,意为“那个小子”)
- 兀谁敢来挑战我?(意为“谁敢来挑战我?”)
总结
“兀”是一个多音字,具体读音和意义需要结合上下文判断。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在古文、戏曲或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