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随意选牌
2.设置起手牌型
3.全局看
4.防检测防封号
5.可选择起手如(拼三张):金花,顺金,顺子,三同,对子 顺子牛,同花牛,牛九,牛八(麻酱)起手暗 杠, 控制下张牌,快速自摸,防杠防点炮
6.麻酱,金化,跑得快,红黑大战,捕鱼,十三张,龙虎等等更多玩法均可安装使用
7.苹果,安卓系统通用, 支持首款苹果安卓免越狱(全系列)辅助
语音合成让视障人群重拾阅读乐趣,AR眼镜辅助听障患者“看见声音”,智能假肢让肢残人士手随心动,脑机接口助力截瘫患者“心想事成”……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传感器、神经生物学等技术的发展,科技成为帮助残疾人克服身体障碍、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5月18日是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今年助残日的主题是“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日前,在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主办的第二届集善助残公益论坛上,各类助残技术展示出技术创新在为残障人士创造更平等的生活、教育、就业和社会参与机会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表示,科技助残不只是关乎残疾人生活质量的大事,更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基础性工作。我国目前处于动态的残疾老龄化和老龄残疾化的关键时期,推动科技赋能残疾人事业意义重大。
周键是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一名特殊的员工。12岁时,周键因意外失去手臂。如今,借助公司研发的智能仿生手,对音乐零基础的他不仅重新拥有了写字的能力,而且还学会了弹奏钢琴。“智能假肢不仅要能用,而且还要用得好、用得久。”强脑科技高级副总裁杨承君介绍,公司聘用了大量残疾人“体验官”,就是为了通过不断反馈和更新,做出真正契合残疾人需求的产品,让假肢越来越接近真实的手。“我们希望在5年到10年内,能够帮助100万名残疾人恢复日常生活。”杨承君说。
科技不仅是帮助残疾人恢复身体功能的工具,也是破除社交障碍、重建生活信心的利器。数据显示,我国现有2780万名听障患者,还有约1.2亿老年人的听力正在衰退。沟通对健听人来说习以为常,却是制约听障人士生活、就业和发展的极大障碍。如今,一款融合光学显示、语音识别、人工智能的创新型助残设备正在改变听障群体的生活方式。“语音转文字AR眼镜并非新鲜事物,但要更好满足残疾人的使用需求,则需要在使用场景和产品细节上下功夫。”北京亮亮视野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吴斐介绍,AR字幕眼镜是数千位听障人士共同创造的结晶,让听障患者“看到声音”。
科技创新为特殊群体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打开了感知世界的新窗口,更凝聚起残疾人实现人生价值、追求美好生活的强大合力。在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开放平台,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开发者加入无障碍应用的研发中。科大讯飞科技助残业务商务合作总监程娴介绍,依托底层人工智能技术,AI公益计划目前已赋能3.3万名公益开发者,创造了3.8万个无障碍应用,服务了1404万名视听障人士,每天服务人次超5000万。去年5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与科大讯飞启动共建通用人工智能助残联合实验室。
从智能辅具、无障碍设施到远程医疗和AI辅助技术,科技为残障人士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科技助残是残疾人事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陈功注意到,当前,以AI手语翻译、脑机接口假肢、智慧无障碍出行等为代表的辅具产品、福祉科技产品正从“工具型”走向“智能交互型”,服务模式也从“统一配置”向“个性化适配”转变,助残服务的精准性与可持续性不断提升,部分智慧助残平台以数据驱动决策,已经实现残疾人需求的精准识别和资源匹配。“但是,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部分技术市场化推广不足、尚未形成规模化应用,以及残疾人需求与科技供给之间的精准匹配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等问题,仍然制约着助残事业高质量发展。”陈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