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提到法学专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五院四系”。
这八大法学教育重镇包括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法学院以及吉林大学法学院。
然而,“五院四系”之外,一些985高校的法学院同样实力不俗,例如清华大学法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厦门大学法学院、南京大学法学院、复旦大学法学院、山东大学法学院、中山大学法学院、东南大学法学院、湖南大学法学院、中南大学法学院、天津大学法学院、南开大学法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四川大学法学院和重庆大学法学院等。
除了这些知名法学院外,还有一些985级别的理工类名校曾开设或正在开设法学专业,比如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
其中,大连理工大学法学专业的命运让人尤为关注。近期,一则消息引起了注意:大连理工大学撤销了法学专业。
深入查阅后发现,这一决定并非一时之举,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调整过程。大连理工大学先是取消了法学硕士教育,随后在2024年彻底停止了法学本科教育。这意味着,大连理工大学的法学专业已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那么,这个曾经存在的法学专业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呢?公开资料显示,大连理工大学的法律系成立于2000年。依托学校的985平台,该系初期发展迅速,于2004年获得民商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在2010年获批法学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
然而,尽管起点不错,但其成长道路并不平坦。大连理工大学法律系始终未能独立建院,而是长期依附于其他学院或机构之下。
最初,它隶属于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后来,随着学院重组,又被划归人文社会科学学部;最终,当人文社会科学学部解体后,法律系被并入公共管理学院,成为其中一个系。
这种从属地位严重影响了法律系的发展潜力。在其建立的二十多年间,大连理工大学法律系并未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在公共管理学院的管理下,资源分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逐渐显现,最终导致该系走向消亡。
作为以工科见长的四大工学院之一,大连理工大学的法学专业自诞生起便注定处于弱势地位。根据校史记载,该校法学教育起步于2000年前后,最初仅作为公共管理学院的一个补充模块存在。
在985工程建设初期,法学被视为完善综合性大学学科布局的重要拼图,却从未获得与机械、化工等传统优势学科同等的重视和支持。
数据显示,法学专业的生均培养经费仅为工科专业的1/5。而在2020年启动的“双一流”建设规划中,法学甚至未被列入重点培育对象。
师资流失是另一个突出问题。从2015年至2024年,法学专业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减少了63%。与此同时,辽宁省司法系统统计显示,大连理工大学法学毕业生通过司法考试的比例长期低于省内政法类院校20个百分点。
在“五院四系”主导的法律就业市场中,大连理工法学毕业生更多流向企业法务等边缘岗位,形成了“工科院校培养二流法律人才”的恶性循环。
校方也曾尝试推动交叉学科发展,提出“人工智能+法学”与“海洋工程与海商法”等创新方向。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努力往往沦为工科主导的学术殖民。
例如,当船舶学院教授主导海洋法研究时,法学专业实际上已成为技术附庸。这种畸形的学科生态加速了法学专业的衰退。2024年秋季,学校进行学科调整时,法学专业与物流工程、纳米材料等学科一同被列入撤销名单。
官方解释称此举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但内部文件透露,自2017年起筹建医学院后,法学专业的编制指标已被逐步削减。
更令人唏嘘的是,同期获批的人工智能专业获得了2.3亿元启动资金,而这一金额恰好是法学院十年预算总和的三倍。大连理工大学的个案折射出全国27所理工类985/211高校法学专业的共同困境。
据统计,近五年已有14所理工强校缩减法学招生规模,6所完全取消该专业。“技术理性至上”的办学逻辑正在制造新的学科失衡:新工科浪潮中,人文社科沦为绩效考核的牺牲品,交叉学科建设异化为工科扩张的遮羞布,而大学精神则在功利主义中逐渐迷失。
对此,我有两点感触。
其一,大连理工大学法学专业的消亡不仅是某一学科的悲剧,更是工具理性对大学精神侵蚀的缩影。真正的“双一流”建设不应只是论文指标的狂欢,而应重新回归“大学之大”的文明担当。
其二,即便是985高校,也有可能因资源分配不当而办垮一个学科。(例如,东北大学去年同样撤销了法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