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河南师范大学考研的团队
··
(扫码联系老师,免费试听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考研全套课程)
(点击试听↑↑↑)
2025年【河南师范大学871中外音乐史】真题解析!
名词解释
1、八音分类法
八音分类法是中国古代对乐器的分类方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它依据乐器制作材料,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金类如钟,以青铜铸造,音色洪亮;石类有磬,由石或玉制成,音质清脆;土类包含埙,陶土烧制,音色古朴醇厚;革类以鼓为代表,用皮革蒙制,节奏鲜明;丝类如琴、瑟,以丝弦发声,音色柔和细腻;木类有柷敔,用于调节乐曲节奏;匏类如笙,用匏瓜制作,发音清越;竹类如笛、箫,以竹子制成,音色悠扬。八音分类法体现了古人对乐器的系统认知,对后世乐器分类影响深远。
2、教坊
教坊是中国古代宫廷设立的音乐管理与教习机构。始建于唐代,职责是管理宫廷音乐、舞蹈、百戏等表演活动,培养专业乐工与艺人,创作和排练宫廷乐舞节目。唐代教坊分左右教坊,右多善歌,左多善舞。教坊集中了众多优秀乐师,对音乐技艺传承与发展贡献巨大,促进了宫廷音乐的繁荣,推动不同音乐风格融合。如唐玄宗时期,教坊创作了大量新曲,像《霓裳羽衣曲》。宋代及后世,教坊继续发展,虽职能有所变化,但在音乐文化传承上始终发挥重要作用,直至清代被废止。
3、李叔同
李叔同是中国近现代文化艺术领域的杰出人物,集音乐、美术、书法、诗词、戏剧等多方面才华于一身。在音乐方面,他是学堂乐歌的重要推动者与创作者。编写了众多乐歌作品,如《送别》,以其优美旋律和深邃意境传唱至今。他引入西方音乐理论与教学方法,在国内开设音乐课程,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对中国近代音乐启蒙教育意义重大。同时,李叔同出家后法名弘一法师,其艺术创作与思想对后世文化艺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作品兼具艺术价值与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璀璨明星。
4、新法密律
新法密律由明代朱载堉创立,是世界上最早用等比数列计算方法制定的十二平均律理论。朱载堉通过精密计算,将一个八度音程平均分为十二个半音,各相邻半音间的频率比完全相等,解决了历代以来旋宫转调的难题。该理论使乐器制造和音乐演奏更加科学、准确,为音乐创作与表演提供了广阔空间。钢琴等键盘乐器的制作便基于十二平均律。新法密律的诞生,在音乐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中西方音乐交流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音乐艺术向更精准、多元方向发展。
5、通奏低音
通奏低音是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一种在键盘乐器上演奏的低音线条,同时结合数字低音标记,指示演奏者在低音之上即兴演奏和弦。演奏者依据这些标记,在低音基础上灵活构建和声。通奏低音在巴洛克音乐中广泛应用,为音乐增添了丰富的和声层次,使音乐更加饱满、和谐。在声乐作品与器乐作品中,通奏低音都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如在歌剧、协奏曲等体裁中,它连接各声部,使音乐织体更为紧密,对巴洛克时期音乐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后随着音乐风格演变逐渐不再使用。
6、魔弹射手
《魔弹射手》是德国作曲家韦伯创作的歌剧,首演于 1821 年。该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蓝本,讲述了青年猎人马克斯为赢得射击比赛与恋人的芳心,在邪恶猎人卡斯帕尔引诱下,获取具有魔力的子弹,最终在善良力量帮助下战胜邪恶的故事。歌剧音乐融合了德国民间音乐元素,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旋律优美动听,如著名的《猎人合唱》。其序曲营造出神秘奇幻氛围,为剧情发展奠定基调。《魔弹射手》被视为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奠基之作,对后世德国乃至欧洲歌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开启了浪漫主义歌剧的新篇章。
7、受难乐
受难乐是一种以耶稣基督受难故事为题材的大型声乐体裁,源于中世纪的宗教仪式音乐。早期受难乐以格里高利圣咏演唱福音书中耶稣受难的经文。在巴洛克时期得到极大发展,加入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等多种声乐形式,以及管弦乐队伴奏,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与表现力。如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以宏大的结构、深刻的情感表达,生动展现了耶稣受难的悲壮过程,音乐庄严肃穆又饱含深情,是受难乐的经典之作。受难乐在宗教仪式中常被演唱,通过音乐让信徒感受耶稣的牺牲精神,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音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8、舒曼
舒曼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的音乐创作充满诗意与幻想,擅长以细腻笔触表达丰富情感。作品涵盖钢琴曲、艺术歌曲、交响曲等多种体裁。钢琴曲如《童年情景》,以简洁灵动的旋律描绘出童年的纯真画面;艺术歌曲集《诗人之恋》,将诗歌与音乐完美融合,通过优美旋律展现诗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评论方面,舒曼创办《新音乐杂志》,积极倡导浪漫主义音乐,对肖邦、勃拉姆斯等音乐家的推广起到重要作用。舒曼的音乐作品与评论对德国及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影响深远,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简答题
1、宋代的词调音乐
宋代的词调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重要阶段。它源于隋唐燕乐,在宋代达到鼎盛。宋代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为词调音乐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词调音乐的创作方式丰富多样,有 “依调填词”,即依据已有曲调填写新词;还有 “自度曲”,像姜夔就创作了不少自度曲,如《扬州慢》,其在音乐上融入了个人独特的情感与艺术追求。在演唱形式上,词调音乐既有独唱,也有合唱。演唱时,通常以箫、笛、琵琶等乐器伴奏,营造出优美的音乐氛围。不同词牌对应不同曲调,各有独特风格,如《清平乐》曲调平和优雅,《满江红》则气势磅礴。词调音乐与文学紧密结合,许多文人既是词人也是音乐家,他们的作品兼具文学性与音乐性。柳永的词通俗易懂,流传广泛,其词调音乐深受市民喜爱;苏轼的词风豪放,他的词调音乐也展现出开阔的意境。宋代词调音乐对后世戏曲、说唱音乐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留下了宝贵财富。
2、贺绿汀的音乐创作
贺绿汀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音乐家,其音乐创作成就斐然。他的作品涵盖多种体裁,在抗日救亡时期,创作了许多鼓舞士气的歌曲。《游击队歌》节奏明快、旋律流畅,以轻松诙谐的风格展现了游击队员的机智勇敢,传唱至今,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抗日热情。
在艺术歌曲创作方面,贺绿汀的《嘉陵江上》感情真挚深沉,通过细腻的旋律与和声,生动地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对侵略者的愤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在钢琴曲创作上也颇有建树,《牧童短笛》以中国民间音乐为素材,采用复调手法,将西方作曲技巧与中国民族风格完美融合,展现出清新质朴的田园风光,成为中国钢琴音乐的经典之作。此外,贺绿汀还为多部电影配乐,如《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其电影音乐贴合剧情,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贺绿汀的音乐创作扎根于中国本土,同时吸收西方音乐精华,对推动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培养音乐人才做出了卓越贡献。
3、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特征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在音乐风格上,摆脱了中世纪宗教音乐的束缚,更加注重人的情感表达。旋律变得更为流畅、优美且富有表现力,开始强调音乐的抒情性。复调音乐在这一时期达到高峰,不同声部相互交织,形成丰富的音乐层次。如帕莱斯特里那的宗教音乐作品,通过巧妙的声部组合,营造出和谐、庄严的氛围。
音乐体裁也日益丰富,除了传统的宗教音乐,世俗音乐蓬勃发展。牧歌成为流行的世俗音乐体裁,以描绘自然风光、爱情等为主题,歌词多采用优美的诗歌,音乐风格轻快活泼。在音乐理论方面,人们对音乐的音程、和声等有了更深入的研究,记谱法逐渐完善,为音乐创作与传承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同时,随着乐器制作工艺的进步,键盘乐器、弦乐器等得到广泛应用,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为后世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从简单走向复杂的转变,开启了音乐发展的新篇章。
4、交响曲在古典时期的发展
交响曲在古典时期经历了重要的发展阶段。在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的推动下,交响曲的形式与内涵得到极大丰富。海顿被称为 “交响曲之父”,他确立了交响曲的基本结构,通常包含四个乐章:快板的第一乐章,富有活力与戏剧性;慢板的第二乐章,抒情且富有歌唱性;小步舞曲或谐谑曲的第三乐章,节奏轻快;快板的第四乐章,情绪热烈,具有辉煌的结束感。海顿的交响曲作品数量众多,如《惊愕交响曲》,以独特的音乐构思吸引听众。莫扎特的交响曲则展现出优美的旋律与精妙的和声。他在海顿确立的结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交响曲的抒情性与表现力,像《g 小调第 40 交响曲》,充满激情与张力,情感表达细腻丰富。贝多芬则对交响曲进行了大胆创新。他拓展了交响曲的规模与内涵,将英雄性、戏剧性等元素融入其中。如《第三交响曲(英雄)》,打破传统交响曲的格局,篇幅宏大,情感强烈,展现出强烈的个性与时代精神。在古典时期,交响曲从简单的音乐形式发展成为能够表达复杂情感与深刻思想的大型音乐体裁,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述题
1、新秧歌运动的意义
新秧歌运动兴起于 20 世纪 40 年代的延安,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文艺革新与社会动员运动。它以传统秧歌为基础,融入新的时代内容与艺术形式,在多方面展现出重要意义。
从文艺创作角度看,新秧歌运动极大地推动了文艺的创新发展。传统秧歌多为民间娱乐形式,内容较为单一。新秧歌运动中,创作者们对秧歌进行大胆改造,将革命故事、生产劳动、军民生活等新元素融入其中,创作出众多反映时代精神的新秧歌作品,如《兄妹开荒》等。这些作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表演,使文艺作品更加贴近大众生活,拉近了文艺与人民的距离,为文艺创作开辟了新路径,为后来的各类文艺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促使文艺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创新,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在社会动员层面,新秧歌运动发挥了强大的凝聚与激励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通过组织秧歌表演,将广大群众聚集在一起,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新秧歌以积极向上的内容,宣传了抗日救国、生产自救等理念,让群众在娱乐中接受革命思想教育,增强了群众对革命事业的认同感与参与度。同时,新秧歌运动打破了传统的阶层与性别界限,男女老少共同参与,形成了全民参与的热烈氛围,有力地团结了社会各界力量,为抗战胜利和根据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成为有效的社会动员手段。
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新秧歌运动对传统秧歌文化进行了传承与革新。它保留了秧歌的基本形式与民间艺术特色,如扭秧歌的动作、传统的锣鼓节奏等,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以延续。同时,通过赋予其新的内涵,让传统秧歌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为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演变,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积极作用。
新秧歌运动还促进了文艺队伍的建设与人才培养。众多文艺工作者参与到新秧歌的创作与表演中,在实践中提升了自身的创作与表演能力。他们深入群众,了解群众需求,创作出更接地气的作品,培养了一批既懂文艺又贴近群众的文艺人才。这些人才为后续文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支撑,推动了中国文艺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总之,新秧歌运动在文艺创作、社会动员、文化传承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德彪西的音乐创作
德彪西是法国印象派音乐的杰出代表,他的音乐创作以独特的风格与创新精神,在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德彪西的音乐风格打破了传统音乐的诸多束缚。在和声运用上,他大胆创新,摒弃了传统和声中功能和声的主导地位,采用大量不协和和弦与平行和弦,营造出模糊、朦胧的和声色彩。例如在《月光》中,他运用了丰富的和弦外音,使和声的色彩层次更为丰富,仿佛为听众勾勒出静谧而柔和的月光景象。这种和声创新赋予音乐全新的表现力,摆脱了传统和声的规则限制,让音乐更具灵动性与梦幻感。
在旋律创作方面,德彪西的旋律常常缺乏明显的轮廓与传统的起承转合结构。旋律线条多以片段化、碎片化的形式呈现,且常与和声、节奏紧密交织,难以单独剥离出来。如《牧神午后前奏曲》,旋律在朦胧的和声背景与多变的节奏衬托下,如梦幻般飘逸,仿佛描绘出牧神在午后慵懒、迷离的状态,生动展现了印象派音乐注重瞬间感受与氛围营造的特点。
节奏上,德彪西也进行了大胆探索。他打破了传统音乐节奏的规律性与节拍重音模式,频繁使用切分节奏、复节奏等,使节奏更具灵活性与动态变化。在《大海》中,复杂多变的节奏模仿大海的波涛汹涌,时而舒缓,时而澎湃,增强了音乐的画面感与表现力。
德彪西的代表作品众多,且各具特色。除上述提及的作品外,《意象集》同样展现了他独特的音乐创作才华。这部作品包含多首小曲,每一首都通过独特的音乐语言描绘出不同的意象,如《水中倒影》通过灵动的音符与变幻的和声,逼真地表现出水面光影摇曳的效果。
德彪西的音乐创作对后世音乐发展影响深远。他开创的印象派音乐风格,为 20 世纪音乐发展开辟了新方向,启发了众多后来的作曲家。其对和声、旋律、节奏等方面的创新,推动了音乐创作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丰富了音乐的表现手段与审美维度,使音乐艺术在 20 世纪呈现出更为多元、新颖的发展态势,在音乐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