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考研名师在学生填报志愿的时候都建议普通家庭的孩子去学医。因为学医很苦,权贵家庭的孩子一般不会去碰这些专业,没有背景的家庭,尽可能不要去学经济、金融、管理这些专业。
但他们的格局还是小了,因为有些人考虑的是,虽然我的孩子专业水平不行,但是他们可以做专业水平高的人的行政领导。
按有关媒体报道的,协和4+4模式培养出来的精英就是未来当医学界领导的, 领导就不必一定要有那么高的专业水平了。
有专家说的一针见血,4+4的模式在美国就是阶级固化的产物,就是为一帮权贵家庭设计的。所以美国人看病难看病贵,美国医生收入高的吓人,门槛也高的吓人,就不是普通家庭能进得了的,因为它就不是为普通家庭设计的。
柯洁在LG杯决赛中的抗争与协和“4+4”事件看似领域不同,但本质都是制度性漏洞被特权或规则霸权利用后对公平性的侵蚀。若不通过抗争推动改革,围棋界难免会重蹈“协和式”系统性不公的覆辙。
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允许非医学背景学生(如经济学、地质学)仅用4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且存在学术资质存疑的案例(如董袭莹论文被下架、临床经验不足即参与手术)。
这种“弯道超车”模式被质疑为学阀后代和特权阶层开辟绿色通道,其核心问题在于规则设计缺乏透明度和公平准入机制,导致普通医学生十年寒窗的努力被制度性碾压。
韩国棋院单方面修改规则(如提子必须放入棋盒盖),并在LG杯决赛中通过选择性执法(裁判在柯洁占据时间优势时中断比赛,为韩国选手争取思考时间)操控结果。这种规则执行的不对称性,本质是利用主办方权力将技术争议转化为胜负干预工具,形成对非韩籍选手的“制度绞杀”。
两者均通过模糊规则或特殊通道,将本应公平的竞争场域异化为特权或霸权者的“私人领地”。
中、日、韩围棋规则长期不统一,且国际赛事无独立仲裁机构。当韩国利用主办方地位强行推行新规时,中国围棋协会虽抗议却无法推翻结果。若默认此类判罚,未来各国可能效仿韩国定制利己规则,形成“规则军备竞赛”。
因为柯洁的影响力,柯洁退赛引发了巨大连锁反应。中国围棋协会抵制LG杯、韩国棋院被迫在中韩比赛中取消“二次违规判负”条款并承诺协商统一规则。
这证明抗争能打破既得利益者对规则的垄断。唐韦星说:“重点不是规则本身,而是裁判瞎搞”,抗争的核心是揭露权力滥用而非单纯反对规则差异。
网友对“4+4”黑幕的深挖迫使卫健委介入调查,央视等官媒跟进报道。尽管有人想试图掩盖,但舆论压力已推动公众对医学教育公平性的关注。沉默会纵容特权固化,而曝光与抵制能迫使权力让步。
围棋界如何避免“协和化”?建议如下:
一、推动成立跨国规则委员会(中日韩欧参与),制定裁判监督细则(如禁止关键局中断比赛)。
二、建立选手权益保障机制,允许赛后申诉推翻争议判罚。
三、技术上融合数目法与数子法,消除规则差异根源。
四、借鉴体育赛事经验(如足球VAR系统),引入AI实时监控违规行为,减少人为干预空间。
柯洁的抗争与协和事件共同证明了,制度的公平性不能靠施舍,而要靠持续的抗争与重构。围棋若想避免沦为下一个“4+4”试验场,必须将棋手的棋盘抗争转化为制度建设的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