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华南师范大学考研的团队
··
(扫码联系老师,免费试听华南师范大学音乐考研全套课程)
(点击试听↑↑↑)
2025年【华南师范大学611学硕中外音乐史】真题解析!
中国音乐史
名词解释
1、三分损益法
三分损益法是中国古代制定音律时所用的生律法。它以一根确定长度的发音体为基础,将其长度三等分,“损一” 即减去其长度的三分之一,可产生上方五度音;“益一” 即增加其长度的三分之一,能生出下方四度音。通过不断地三分损益,可得到不同的音高,从而构建起音阶体系。这种方法在春秋时期已较为成熟,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重要基础,对后世音律的发展和乐器的制作有着深远影响。
2、变文
变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形式。它最初是寺院僧侣为了向民众宣讲佛经故事而创造的,后来内容逐渐扩展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变文的特点是韵文和散文相间,韵文用于歌唱,散文用于叙述,说唱结合,以吸引听众。其形式活泼自由,语言通俗易懂。变文对后世的文学、戏曲等艺术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宝卷、弹词等说唱文学就继承和发展了变文的一些特点。
3、太常寺
太常寺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署。它在秦汉时期称为奉常,到了北齐时正式定名为太常寺,历代沿置。是朝廷中掌管国家礼仪和文化事务的核心机构。太常寺设有众多官职,如太常卿、太常少卿等,下面还有博士、协律郎、太祝等属官,他们各司其职,共同负责相关事务的管理和执行。太常寺对于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其礼仪制度和文化活动往往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风貌。
4、乱弹
乱弹是中国戏曲中对多种声腔的统称。它兴起于清代,主要包括梆子腔、皮黄腔等。乱弹的特点是唱腔高亢激昂、节奏明快,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不同地区的乱弹在音乐风格、表演形式等方面各有差异。乱弹在发展过程中,与各地的民间艺术、方言等相结合,衍生出了众多流派和剧种,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简答题
1、简述洗星海的生平和创作
冼星海,1905 年出生于澳门,自幼对音乐展现出浓厚兴趣。早年他随母亲辗转多地,生活艰苦,却始终未放弃音乐梦想。1926 年,冼星海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后又在国立音乐院学习小提琴,为其音乐创作奠定坚实基础。1930 年,他前往法国巴黎国立巴黎音乐院深造,期间历经磨难,靠做各种杂役维持生计,但凭借顽强毅力和卓越才华,在专业上取得显著进步。回国后,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冼星海积极投身抗日救亡音乐创作。他深入民众,以音乐为武器,激发民族斗志。其创作体裁广泛,涵盖了群众歌曲、大合唱、交响曲等。《黄河大合唱》无疑是他的巅峰之作,以黄河为背景,磅礴的旋律和激昂的歌词,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成为不朽的经典。《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等众多群众歌曲,节奏有力、易于传唱,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在交响乐方面,《民族解放交响曲》等作品,融合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交响乐技法,彰显独特风格。1945 年,冼星海在莫斯科病逝,年仅 40 岁。他虽英年早逝,却为中国音乐事业留下了无比珍贵的财富,其作品至今仍在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
2、何谓广东音乐?简述其发展历史
广东音乐是产生并流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广府方言区的民间器乐曲种,是岭南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风格轻快活泼、缠绵细腻、流畅动听,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
广东音乐的发展历史颇为丰富。它起源于清末民初,由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的小曲演变而来,早期多以戏曲伴奏形式存在。20世纪 20年代至 30年代是广东音乐的兴盛期,这一时期受西方音乐文化影响,在演奏形式上不断创新,从最初的 “五架头”逐渐发展为以高胡为主奏乐器,辅以扬琴、秦琴等乐器的组合。众多优秀的广东音乐作品如《旱天雷》《雨打芭蕉》《步步高》等在此时诞生,这些作品旋律优美,通过描绘自然景象、生活场景等,展现出独特的岭南风情,不仅在广东地区广受欢迎,还传播至全国乃至海外。到了40年代至 50 年代,广东音乐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其他音乐元素,题材更加丰富多样,在表现人民新生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此后,广东音乐持续发展,不断有新作品问世,且在演奏技巧、配器等方面持续革新,在当代音乐舞台上依旧散发着独特魅力,成为连接海内外华人情感的重要文化纽带 。
论述题(二选一)
1、曾侯乙墓编钟和贾湖骨笛属于两个不同时期的文物,试描述二者的概况并论述二者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音乐文化现象,原因何在
曾侯乙墓编钟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是战国时期的青铜乐器。整套编钟共 65 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钟架上,钟体上铸有大量乐律铭文。其造型精美,工艺精湛,音域跨越五个八度,能演奏出复杂的旋律,且具备一定的旋宫转调能力。这反映出战国时期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以及当时宫廷音乐文化的繁荣。从社会层面看,编钟作为礼器,是贵族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彰显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在音乐发展上,它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乐律有了深入研究,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音乐体系,能够演奏出丰富多样的乐曲,满足宫廷雅乐演奏需求。这一现象的成因在于,战国时期各国经济文化发展,为音乐艺术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贵族阶层对音乐的追求与重视,推动了音乐理论和乐器制作技术的发展。
贾湖骨笛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约 9000 年,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骨笛由鹤类尺骨制成,多为七孔,经测试,能吹奏出完备的五声音阶及部分七声音阶。它反映了远古时期人类对音乐的初步探索和感知。贾湖骨笛的出现表明,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审美意识,开始有意识地制造乐器并构建音阶体系。当时,音乐可能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紧密相连,用于沟通神灵、祈求丰收等,具有重要的精神文化意义。这一音乐文化现象的产生,源于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对自然声音的观察和模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有了创造音乐的能力和需求,骨笛作为简单易制的乐器应运而生。
曾侯乙墓编钟和贾湖骨笛虽处于不同时代,但都是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它们展现了音乐文化从萌芽到成熟的漫长演进历程,背后蕴含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人类审美意识提升等多种因素 。
2、学堂乐歌是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产生的,它与古代传统教育有什么不同,学堂乐歌有什么意义
学堂乐歌产生于清末民初这一社会大变革时期。彼时,中国在列强侵略下遭受沉重打击,传统封建体制摇摇欲坠。有识之士认识到,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必须进行教育改革,培养新型人才。在 “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 的思想推动下,新式学堂纷纷建立。同时,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其中音乐教育理念也传入中国。为适应新式学堂教育需求,学堂乐歌应运而生。它以西方音乐曲调为基础,填入反映新思想、新文化的歌词,成为新式学堂中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
学堂乐歌与古代传统教育存在诸多不同。古代传统教育以儒家经典为核心,注重道德教化,其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能够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人才,教学内容多围绕四书五经等经典文献,形式较为单一。而学堂乐歌融入了西方音乐元素,在教育目的上,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精神以及民族意识等。在教学内容上,学堂乐歌包含了丰富多样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如识谱、唱歌技巧等,且歌曲主题涉及科学、民主、爱国等新思想,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教学形式上,学堂乐歌采用集体歌唱等方式,打破了传统教育相对封闭、个体的学习模式,更具互动性和群体性。
学堂乐歌具有重要意义。从文化角度看,它促进了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引进西方音乐理论和技法的同时,也激发了对本土音乐文化的重新审视与创新。在教育方面,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开端,改变了传统教育重文轻艺的局面,推动了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发展,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社会影响来说,学堂乐歌通过传播新思想,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对社会变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它以通俗易懂的歌曲形式,将民主、科学等理念传递给广大民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思想的进步,成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化教育革新的重要标志 。
西方音乐史
名词解释
1、有量记谱法
有量记谱法是 13 世纪形成于欧洲的一种记谱体系。在此之前,音乐记谱较为模糊,难以精确记录节奏。有量记谱法通过不同形状的音符来表示音的长短。它的出现,使音乐节奏有了精准记录方式,极大推动了多声部音乐创作与演奏的发展,让作曲家能更细致地构思作品,乐手也能准确演绎复杂节奏,对西方音乐规范化进程意义重大。
2、情感论
情感论是一种重要的音乐美学观点,强调音乐的本质在于表达情感。它认为音乐并非单纯的音响组合,而是作曲家内心情感的载体。作曲家将自身经历、感受等融入创作,通过旋律、和声、节奏等音乐要素传递给听众。情感论主张听众在欣赏音乐时,能凭借自身情感体验与作品产生共鸣,这种共鸣不受文化、地域等过多限制。在音乐发展历程中,情感论影响深远,许多作曲家创作时以情感表达为核心,力求创作出触动人心的作品。
3、钢琴套曲《展览会上的图画》
《展览会上的图画》是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创作灵感源于画家哈特曼的遗作展览。全曲由十首小曲组成,每首小曲对应展览中的一幅画,像《侏儒》描绘了侏儒形象,音乐充满诡异跳跃感;《漫步》则穿插其中,如同参观者在展厅踱步。穆索尔斯基用高超的钢琴技巧,将画作中的视觉元素转化为灵动的音乐形象,旋律、节奏变化贴合画作主题,生动展现出画作的意境与情感,是音乐与绘画跨界融合的典范。
4、偶然音乐
偶然音乐是 20 世纪出现的先锋音乐流派。它打破传统音乐创作规则,强调音乐中的偶然性。创作时,作曲家常借助随机手段决定音乐元素。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也有较大自由发挥空间,可即兴选择演奏方式、速度等。约翰・凯奇的《4 分 33 秒》是偶然音乐代表作,演奏者在这段时间内不发出任何常规乐音,让周围环境音成为 “音乐”。偶然音乐挑战了人们对传统音乐的认知,拓宽了音乐创作与表演边界,为音乐发展带来全新理念与探索方向。
简答题
1、海顿的主要历史贡献
海顿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者,对音乐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在交响乐领域,他将交响乐从早期较为简单、结构松散的形式,发展为具有严谨结构和丰富表现力的大型管弦乐体裁。海顿确立了交响乐四个乐章的基本结构。这种结构为后世交响乐创作提供了重要范式,莫扎特、贝多芬等众多作曲家皆受其影响。在弦乐四重奏方面,海顿同样贡献卓越。他将弦乐四重奏从单纯的娱乐性音乐提升为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室内乐形式,使四个声部相互配合、彼此呼应,如同一场平等对话,极大挖掘了弦乐器的表现力与音乐潜力,奠定了弦乐四重奏的基本演奏模式与创作规范。此外,海顿的作品风格多样,旋律优美且富有活力,既蕴含着古典主义的理性与秩序,又不乏生动的情感表达,他的创作风格影响了同时代及后世众多作曲家,为西方古典音乐的繁荣发展铺就了坚实道路,其作品至今仍在音乐舞台上熠熠生辉,成为音乐宝库中永恒的经典 。
2、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及其音乐特征
舒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艺术歌曲作曲家,其艺术歌曲创作成果斐然。他一生创作了超过 600 首艺术歌曲,选材极为广泛,涵盖了诗歌、戏剧等多种文学体裁,与当时浪漫主义文学紧密相连,赋予了诗歌全新的音乐生命力。
在音乐特征上,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旋律优美且极具抒情性,常常以细腻婉转的线条,精准地传达出诗歌蕴含的情感。在和声运用上,他大胆创新,突破传统古典和声框架,频繁使用变化音与离调手法,为歌曲营造出丰富的色彩和强烈的情感张力,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在钢琴伴奏方面,舒伯特赋予了钢琴重要地位,钢琴不再仅仅是简单的陪衬,而是与声乐旋律相互交织、相得益彰,通过丰富多样的织体,营造出各种生动的情境。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以其深刻的内涵、精湛的音乐技巧,对后世艺术歌曲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浪漫主义音乐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
论述题(二选一)
1、论述勃拉姆斯的艺术理念及其音乐创作特征
勃拉姆斯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作曲家,秉持着独特的艺术理念。他深受古典主义音乐传统的熏陶,将对传统的尊崇融入创作核心。在他眼中,音乐应遵循严谨结构与形式,认为古典音乐中秩序与平衡是艺术美的基石。他致敬巴赫、贝多芬等前辈,汲取其创作精髓,试图在浪漫主义音乐浪潮中,维持古典音乐的庄重与深刻。然而,勃拉姆斯并非一味守旧,他也接纳浪漫主义思潮,注重情感表达,在传统框架内注入强烈个人情感,将二者巧妙融合,展现出既沉稳又炽热的艺术风格。
在音乐创作特征上,勃拉姆斯的旋律极具个性。他的旋律线条悠长且富有张力,常蕴含复杂情感,时而温情脉脉,如《摇篮曲》般轻柔舒缓,传递出母爱的温暖;时而又充满激情与挣扎,在交响曲中展现宏大叙事与内心波澜。其旋律发展并非简单平铺直叙,而是通过巧妙的动机衍生与变化,逐步构建起完整且富有深度的音乐篇章,展现出高超的旋律构建技巧。
和声方面,勃拉姆斯大胆创新。他在传统和声基础上,频繁运用不协和和弦与半音化和声进行,为音乐增添紧张感与色彩变化。在一些作品中,他打破常规和声序进,创造出独特和声效果,却又能巧妙回归传统调性,使音乐在冲突与解决中达到奇妙平衡,赋予作品强烈的戏剧性与表现力。
在配器上,勃拉姆斯极为精细。他充分挖掘每件乐器的独特音色,在交响曲等大型作品中,各乐器组配合默契,音色层次丰富。弦乐的细腻婉转、木管的灵动多变、铜管的雄浑有力,都在他笔下得到精妙安排,不同乐器交织出绚丽多彩的音响画卷,每个音符都在合适位置发挥独特作用。
此外,勃拉姆斯对复调技法的运用炉火纯青。他的作品中,多声部线条相互交织、呼应,如同复杂而和谐的对话,既丰富了音乐的整体结构,又为情感表达提供更多维度,使音乐在纵向与横向上都呈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凭借这些独特的艺术理念与创作特征,勃拉姆斯在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作品至今仍被广泛演奏与研究,成为音乐宝库中的经典范例。
2、论述19世纪标题交响曲的发展历程
19 世纪的标题交响曲经历了一段丰富多彩且意义深远的发展历程。其起源可追溯到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当时的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革,浪漫主义思潮兴起,艺术家们渴望突破传统音乐形式的束缚,更自由地表达情感与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标题交响曲应运而生,它通过为交响曲添加文字标题或说明,引导听众理解音乐所描绘的特定情境、故事或情感,使音乐与文学、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紧密相连。
早期的标题交响曲以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为重要标志。这部作品虽然没有详尽的文字描述,但贝多芬在总谱上标记了诸如 “到达乡村时的愉快感受”“溪边景色” 等提示,开创了用音乐描绘自然景象与情感体验的先河,为标题交响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展示了音乐在描绘具体情境方面的潜力。
到了 19 世纪中叶,柏辽兹成为推动标题交响曲发展的关键人物。他的《幻想交响曲》堪称标题交响曲的典范之作。这部作品不仅有详细的标题和情节说明,讲述了一位艺术家充满奇幻色彩的爱情幻想经历,还在音乐创作上大胆创新。柏辽兹运用独特的 “固定乐思” 手法,让代表主人公爱人形象的主题旋律在不同乐章中以各种变形出现,巧妙地串联起整部作品,生动地展现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与主人公内心复杂情感的变化。他在配器上也极具开拓性,大规模扩充乐队编制,发掘乐器新的表现力,为标题交响曲带来了震撼的音响效果,极大地拓展了标题交响曲的表现范围与艺术感染力。
同时期的李斯特也对标题交响曲贡献卓越。他提出 “交响诗” 这一与标题交响曲密切相关的体裁概念,将单乐章的交响诗与多乐章的标题交响曲共同推进。李斯特的作品如《浮士德交响曲》,依据文学作品的情节结构来构建音乐框架,通过音乐生动刻画了浮士德等人物形象,展现出深刻的哲学思考,进一步丰富了标题交响曲在内容表达与结构形式上的多样性。
在 19 世纪后期,标题交响曲继续发展演变。柴可夫斯基的部分交响曲也带有一定标题性元素,如《第六交响曲(悲怆)》虽未明确情节,但从标题及音乐中能强烈感受到深刻的情感内涵与戏剧性冲突,展现出标题交响曲在情感深度挖掘上的持续探索。随着时代发展,标题交响曲不断吸收新的音乐元素与创作理念,从对外部世界的描绘逐渐深入到对人类内心世界更为复杂情感的表达,成为 19 世纪音乐舞台上极具特色与影响力的重要音乐体裁,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