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资料与科目重点
教材与辅助资料
354 汉语基础:
核心教材:苏州大学自编《高级汉语》(王建军、高永奇主编)为核心,重点掌握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本体知识,需注意书中个别表述与黄廖版《现代汉语》的差异。
辅助教材:王力《古代汉语》(前两册)重点掌握通论和文言文阅读,真题中曾考察《说文解字》部首数量等细节。
拓展资料: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补充理论框架,配合《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陆俭明)突破层次分析、义素分析等难点题型。
445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核心教材: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教学理论)、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文化知识)、方汉文《西方文化概论》(外国文化)为基础,需结合《教育学》(王道俊)和《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补充教育心理理论。
真题与热点:近三年真题显示,简答题常考 “日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等冷门知识点,需整理《外国文学史》中诺奖得主名单,并关注当年诺奖动态。
写作训练:文言文写作占 445 总分 30%,需练习繁体无标点文本的句读与 1500 字议论文写作,可参考江苏高考文言文风格。
科目占比与题型
354 汉语基础:
分值分布:现代汉语(70%)、古代汉语(20%)、语言学理论(10%)。
题型:填空(2 分 / 题)、选择(2 分 / 题)、分析题(层次分析、义素分析)、简答题、论述题,近年主观题比例提升至 60%。
445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分值分布:教学理论(40%)、文化知识(30%)、案例分析(20%)、文言文写作(10%)。
题型:简答题(28 分)、论述题(7-8 分 / 题)、案例分析(13-14 分 / 题)、文言文句读与写作,其中文化知识覆盖中外文学、历史、地理等。
二、分阶段复习策略
基础阶段(3-6 月)
354 汉语基础:
精读《高级汉语》,整理思维导图(如 “语音 - 声母 - 韵母 - 声调” 框架),标注易混淆点(如 “结果补语” 与 “情态补语”)。
配套练习《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课后习题,掌握层次分析法和歧义句分析技巧。
古代汉语每日翻译 1 篇文言文(如《史记》选段),积累实词虚词,整理《说文解字》高频部首。
445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通读《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按 “语言教学法 - 习得理论 - 课程设计” 模块梳理框架,标注刘珣版与赵金铭版差异。
文化知识采用 “关键词记忆法”,如 “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结合《中国文化要略》配套题库强化记忆。
每周完成 1 篇文言文写作练习,使用繁体抄写并句读,参考《古文观止》提升语感。
强化阶段(7-9 月)
354 汉语基础:
专题突破:分模块整理超纲知识点(如 “国际音标注音”“语言类型学”),结合苏大近 5 年真题标注高频考点(如 “儿化音的作用”)。
真题训练:每日完成 1 套真题(2010-2022 年),重点分析填空、选择错题,整理《高级汉语》未覆盖的知识点(如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古代汉语:集中突破《古代汉语》通论(如 “六书”“词类活用”),练习断句与标点,模拟苏大复试文言文断句题型。
445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教学理论:整理 “语法翻译法”“任务型教学” 等教学法的优缺点,结合案例(如 “如何设计初级汉语词汇课”)深化理解。
文化知识:制作 “中外文化对比表”(如 “中西方节日习俗”),补充《西方文化概论》未覆盖的考点(如 “日本能剧”)。
案例分析:每周完成 1 道真题案例(如 “跨文化交际冲突应对”),使用 “现象描述 - 理论分析 - 对策建议” 结构作答,参考《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优化逻辑。
冲刺阶段(10-12 月)
354 汉语基础:
模拟考试:每周全真模拟 1 次(3 小时),限时完成主观题(简答题 10 分钟 / 题,论述题 20 分钟 / 题),重点提升分析题答题速度。
高频背诵:整理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库”(如 “音位”“语法化”),使用 Anki 卡片循环记忆,重点突破《高级汉语》中的细节表述(如 “语素的定义”)。
错题复盘:重做近 3 年真题错题,标注重复错误(如 “声母发音部位”),针对性补充《现代汉语》(黄廖版)相关章节。
真题答案鸿知考研网有
445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热点整合:关注 “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汉语国际推广政策” 等前沿话题,结合导师论文(如苏大陈龙教授的媒介文化研究)整理论述题模板。
写作强化:每周完成 1 篇文言文写作,严格控制时间(句读 20 分钟,写作 80 分钟),背诵《中国文化要略》中的经典语句(如 “和而不同”)提升文采。
全真模拟:使用 A4 白纸模拟答题,训练卷面布局与字迹工整度,避免因书写潦草失分。
三、备考技巧与注意事项
记忆方法
框架梳理:用思维导图串联《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理论(如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 对比分析 - 偏误分析”),睡前回顾核心框架。
对比记忆:列表区分相似概念(如 “语言迁移” 与 “语言石化”)、教学法(如 “直接法” 与 “听说法”),标注适用场景。
文化联想:将文化知识点与生活实例结合(如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通过 “节气歌” 等口诀辅助记忆。
时间管理与心理调节
每日规划:每天保证 6 小时专业课学习,上午主攻 354(2 小时),下午复习 445(3 小时),晚上背诵与刷题(1 小时)。
压力缓解:每周安排半天休息(如书法、剪纸),通过 “五步拳速成口诀” 等才艺练习缓解焦虑。
模拟训练:考前 2 周进行 2 次全真模拟,严格遵循 “354:填空选择 40 分钟 + 分析题 50 分钟 + 简答论述 60 分钟” 的时间分配,适应机考节奏。
四、分数线与复试准备
近年数据
复试线:2020 年 334 分,2021 年 341 分,2022 年 351 分,录取比例约 1:6.5,建议目标总分 360 + 以稳妥入围。
初复试占比:初试成绩占 50%,复试成绩(笔试 + 面试)占 50%,复试满分 450 分,需重点提升专业课面试表现。
复试内容
笔试:
专业笔试:考察《对外汉语教学入门》(周小兵),重点复习 “教案设计”“课堂管理”,参考《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大纲》强化实践能力。
文言文断句:提供繁体无标点文本(如《论语》选段),要求添加标点并翻译,需每日练习提升速度与准确性。
面试:
专业英语:翻译专业文献(如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背诵常见术语(如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综合能力:结合案例(如 “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矫正”)阐述教学策略,展示中华才艺(如书法、茶艺)。
材料准备:制作 PPT(含个人简介、科研经历、职业规划),突出跨文化交际实践(如国际志愿者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