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家长会这件事不仅让学生们瑟瑟发抖,其实家长们多少也有些担忧。在普通学校,家长每次去开家长会首先要把自己打扮好,不能给孩子丢脸,可坐到孩子的座位上后,就开始担心自家孩子会不会让自己难堪。
考试成绩不太好或是这次分数下降的,老师可能就会毫不留情地在讲台上点出这些家长的名字,让人觉得脸上挂不住。不过,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在重点中学,一般很少有爸爸参加家长会,参加的以妈妈居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事情的起因要从网上的一则热帖说起,一位老师发帖吐槽自己班上四十三人开家长会,只来了七位爸爸。学校得知后也觉得很奇怪,决定筹划一个爸爸家长会,这样或许能增强父亲参与教育的参与感。
可以说学校的初衷是好的,可评论区里众多过来人却发出了轻蔑的笑,认为这个想法太过幼稚。其实越是重点学校越难请爸爸来参加家长会,想想就明白,重点中学要召集四十三位爸爸,那当天本地的 GDP 可能就会损失几百万。
因为想想他们的职业,基本上都是“卷王”、公职人员、医教人员、国企中层,或者是本身出身优越,这几项总得占一两项。况且孩子的班主任要么是年轻老师,要么是经验丰富的年长老师,但都没办法。
这些爸爸在心里往往会想:学历没我高,赚的没我多,社会阅历没我深,知识储备没我丰富,逻辑思维没我成熟,术业有专攻,擅长教育的就好好去教育,凭什么让我听你说教?
要是碰上教学能力欠佳的年轻老师,那就更糟糕了,给43个全是小男生的班级上课都管不住纪律,还能指望给43个成年男性开会吗?主要问题在于重点高中的学生,他们的家庭背景在整个市区中相对较为优越,其父母大多是成功人士。
43位30至40岁的男性聚在一起开会,还要教育他们如何做父亲,但凡有几个体制内、国企或者大型民企中层以上的人在,搞不好开完会后学校都得进行整改,因为谁给谁说教,这个问题本身就弄反了。
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似乎是母亲负责相夫教子,父亲负责在外打拼,在重点高中,妈妈参加家长会的情况占比超 90%,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这并非表明母亲在家中操劳更多,承担着不公平的责任。
实际上在老师看来,他们也更愿意与母亲交流,首先教师群体中女性占比高达 65%,家长是妈妈,跟女老师交流,本身就感觉少了一层隔阂。此时,父亲群体就容易被边缘化,在家长会上,若妈妈占比较多,父亲的发言时长也会特别少。
而且一旦在家长会上涉及升学率等问题,家长们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比如爸爸们谈论教育时,如同在进行军备竞赛,每次参加家长会都像是在进行学术答辩,而母亲可能会从一些生活方面多聊一聊,所讲的问题会比较贴近实际。
负责任的家长并不一定非要硬着头皮去参加家长会,在背后给予支持,在外利用各种各样的资源为自家孩子寻求更好的出路,这也是旁人难以企及的一种能力。这就是很多在上重点高中的孩子,他们的父亲在背后所做的事情。不能因此否定他们的职责。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