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老梁跑,作文写得好。
作文写得好,语文差不了。
首科心有底,成绩没人比。
作文听老梁,高考一定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好”的事可能是“不对”的事。而另一面,“对”的事也不一定都是“好”的事。比如符合校规的着装不一定是学生心仪的着装,比如书法家为了写出好字常常打破正确的笔顺以求艺术上更美。不同情况下,不同领域中,人们对“对与好”的理解认识各不相同:“只有对的,才可能是好的”“无过便是功”“只要是好的,终会是对的”……
请以“对与好”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材料指出一种社会现象,“好”的事可能是“不对”的事,“对”的事也不一定都是“好”的事,并列举了与之相似的一些事例。“对与好”究竟该如何判定,以此引发考生的思考。
本次作文旨在引导学生思考追求“好”与坚持“对”的平衡。“对与好”是一个关系型话题,对于关系型话题各个概念间的关系的判断,需要正确推理。重点分析出“对与好”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好”的事可能是“不对”的事。另一方面,“对”的事也不一定都是“好”的事。由此看出,只有做对、做好,才能和谐发展。强调追求“好”不应以违反“对”为代价,反之亦然。做一件“好”事时,要考虑其是否符合道德、法律或规章制度的要求,即是否是“对”的。实现“好”的目标也需在“对”的框架内进行创新与突破,从而达到社会认可的“好”。在生活和社会中,应倡导遵循规则与注重创新的良性互动,让“对”与“好”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行文思路上,可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谋篇布局。首先应该做的是解释概念,什么叫做“对”,什么叫做“好”。“对”是指正确的事,可以做的事情,应该做的事情;“好”是指好的结果,想要的结果。然后,我们需要阐述对“对与好”之间的关系,明确文章的中心。当我们做一件事情或者评论一件事情的时候,“对”要比“好”更有优先性。一件对的事情,也许结果并不那么美好,我们依然无愧于心,甚至流芳千古。反之,一味的追求好而不顾对错使我们鄙夷。这体现了“对”与“好”关系型命题的辩证思考。最后总结文章,“对”与“好”也许难以兼得,坚持做“对”的事情,让我们的人生无悔。
【立意】
1.又对又好,是做人做事的终极目标。
2.做对、做好,才能和谐发展。
3.“对”远比“好”重要,以“对”为前提,才能获得真正的“好”。
4.“对”与“好”的碰撞,推动思考与成长,促进变革与进步。
【范文】
对与好
没有规矩,再完美的画家也画不出一个真正的方圆。
曾有两名大学生脚踩滑轮鞋,历时五天半,从山东到北京,看似是“有志者,事竟成”的典范,但这其中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车祸,便会落得个家毁人亡的下场。所以违反规矩的事,不是对的,也不可能是好的。
在我看来,“对”便是那些符合规章制度,符合法律的事。而“好”的含义很广泛,大体来说就是那些符合人们普遍价值观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而那些规矩、法律,恰恰就是人们价值观的最好结晶。所以我认为,只有是对的,才可能是好的。
只有对的行为方式才可能是好的。我们在做事前,一定要想想自己的行为是否给他人带来不便,是否违反规章制度,如果没有,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做,这样才可能做出真正的“好事”来。古人们强调的“慎独”,便是这个道理。即便一个人,也要按规矩办事。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小时候与父亲出海捕鱼,他们捕到一条又大又肥的鲈鱼,但鲈鱼在那个季节是不允许捕捉的。经过一番心理斗争,年少的罗斯福还是决定将鱼放生。没有摄像头,没有人监管,他真正做到了“慎独”,做出了对的选择,这样的“好”事也被世人传诵至今。
在思想意识方面,当然,也是只有“对”,才可能有“好”。一位哲人说过“一场犯罪,是先在脑子里开始的”,确实如此,当我们的脑子里出现邪念,而又不加以控制,便会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来。庞涓虽与孙膑是师兄弟,但他十分嫉妒孙膑的才华,一心想要除掉这个竞争对手。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再也不顾什么礼仪和规矩,陷害孙膑使其双腿被废,留下千古骂名。这便是不正确的思想意识所带来的后果。而这样的思想意识,也不可能符合人们的价值观,成为“好”。
由此可见,无论是行为方式还是思想意识,我们都需要先做到“对”,再做到“好”。“对”乃“好”之始,“好”即“对”之终;“好”前必有“对”,“对”后方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