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读写教室”共同体研讨会聚焦的主题是“学习科学视域下的‘文学圈’与‘阅读圈’教学”,会上展示了不同文体、不同年级的多个阅读课例。这些课例都以学习阅读策略为主要目标组织内容,使用“文学圈”或“阅读圈”开展重点内容的教学与训练。课堂结构由策略引入、教师示范与指导、学生应用与迁移、小组讨论与分享、反馈与评价等环节组成。课堂呈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互动与探究的特点,初步建构了科学的阅读策略课堂形态与结构。
阅读策略教学是一个兼具层次性与步骤性的系统过程,大多数课例能基于单元整组设计,呈现阅读策略学习的完整推进过程,从策略的习得到巩固,再到迁移的学习过程,构建“阅读策略链”能较好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此外,很多课例遵循了一系列有序且互动的步骤,激趣导入、教师讲解、示范阅读策略、学生尝试、同伴互助、独立实践等,体现策略学习“直接而简明”“由扶到放”的过程。
然而,在课例研讨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才能更好地推进阅读策略教学的科学构建。
阅读策略的学习不能“为策略而策略”。首先,阅读策略学习应建立在文本基础之上。教材文本是学生学习阅读策略的载体,所有的策略学习都要依托文本展开。有些课例在策略学习过程中特别强调策略的学习是如何一步步推进的,显得有些程式化,缺失了语文味,如何处理好语文的感性与策略的理性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至关重要。其次,学习何种阅读策略要与文体特征相匹配。比如科普性文章需要重点学习何种阅读策略,文学性文本又应侧重哪些策略。阅读策略的筛选需要依据课标、单元语文要素及课后练习确定与课文最契合的策略。再次,语言的感悟与策略的学习要融为一体。窃以为,策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在语言的品读、感悟中不知不觉让学生的策略学习经历了一个来回,甚至是几个来回,因为语文学习是有整体性的,也是感性的存在。
阅读策略学习的形式问题。我们看到不少课在策略学习中确定了“文学圈”的角色,比如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蜜蜂》一课,学习用推敲策略感受文中表示不准确数量(意思)的词语和表示准确数量(意思)的词语,从而感受法布尔语言表述上的科学、严谨;学习用联结策略圈画词句,感受法布尔是科学家又是文学家。课堂上教师设置了“词语梳理者”和“文本联结者”两个文学圈的角色,重点学习推敲和联结策略。整节课,学生从课前的自主运用策略学习到课中小组交流分享,再到全班的展示、补充、评价,经历了充分的策略学习过程,并且策略学习是有主次之分的,重点学习“加一加”和“减一减”的推敲策略,联结策略占用了较少的课堂学习时间。策略学习实践充分,文学圈角色少而精,确保了策略学习的有效。但我们也看到一些课例设置的文学圈角色较多,导致策略学习的过程有些烦琐,有人为增加语文学习难度的嫌疑。比如同样是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的《花钟》一课,要学习“借助关键词句概括段落大意”这一能力,教师设定了“朗读分析师”“精挑细选家”“深度加工者”“总结发布员”等角色,通过角色分工合作,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实际教学中,各个角色需要一一呈现,操作起来反而显得形式化、实效低。不设置这些角色,通过“朗读语段—找到关键句—加工关键句”照样能掌握这一能力,因而选择怎样的策略形式、设计怎样的文学圈角色要避免烦琐,让策略学习更有生命力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可见,简单任务不一定要设计多角色的“文学圈”活动。
策略学习的分工问题。在阅读策略教学中,“文学圈”和“阅读圈”角色的设置赋予了小组学习和小组互评更多的机会。但我们看到一些课例中的策略其实很简单,一个人就能完成,是否有4人合作完成的必要。比如说上文中提到的“借助关键词句概括段落大意”这一能力,教师设定了“朗读分析师”“精挑细选家”“深度加工者”“总结发布员”等角色,然后进行小组分工学习。每一种角色只是承担了学习过程中的一环,可不可以一个人经历4种角色,也就是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整个策略的学习过程,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分享会不会更有效。策略的学习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如果只让学生用不同的角色完成其中一个步骤,会不会打乱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呢?
策略学习“由扶到放”的程序问题。在本次课例展示中我们还看到,有一些策略教师示范后,让学生照搬重复多遍;或者有一些相对简单的策略,教师又搭建了过多的台阶帮扶。虽然策略学习要经过“习得—巩固—近迁移—远迁移”的过程,但也应该因策略而异,策略也有难易之分。有些简单的策略,习得了就可以马上迁移应用;较难的策略,通过搭建多个台阶习得后加强巩固,让学生迁移。只有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探究,学生才会还给我们意想不到的精彩。策略学习“由扶到放”的程序设计上,可以更加关注学生真实的需求,匹配学生的认知特点。
此外,我们还看到很多策略的自主学习是前置到课前让学生完成的。在当前“双减”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是否可以放在课上让学生完成,减轻学生课前的学业负担?再者,很多策略学习单是否可以不要,无论推敲、批注,抑或提问、联结等,都可以在书上直接批注、圈画。学生只有沉浸在文本语境中,才能更好地感受文章词句表达的精当妥帖,策略的学习也才能水到渠成。
(作者系特级教师,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14日第11版
作者:施燕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