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出生的北理工学者“空降”长春!新副校长将为这所高校带来哪些改变?
在高校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优秀人才的流动总能引发广泛关注。最近,一则人事变动的消息在高教圈传开:1979年出生的北京理工大学学者董立泉,“空降”吉林长春,担任长春理工大学副校长。这一任命背后,藏着怎样的考量,又会给学校带来哪些新变化?
董立泉算得上是北京理工大学的“嫡系”人才。从本科到博士,他的求学生涯都在北京理工大学度过,毕业后也留校工作,深耕多年。在学术研究领域,他主攻光电探测与感知技术、计算成像技术、图像与视频处理技术等方向。这些研究内容听起来很专业,其实和生活紧密相关。比如安防监控里的高清画面捕捉、医疗领域的精准影像诊断,都离不开这些技术的支持。
在科研成果上,董立泉的履历十分亮眼。他主持过19个科研项目,其中不乏国家863计划这样的国家级重点项目,以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他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重要会议上发表了140多篇论文,其中42篇被SCI收录。不仅如此,他还担任过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副院长和书记,既有学术能力,又有管理经验。
这次董立泉任职的长春理工大学,也不是“无名之辈”。它是“兵工七子”之一,手握A类学科、全国重点实验室,还有工程院院士坐镇,在第三轮“双一流”评选中是强有力的竞争者,尤其是光学工程专业,实力在全国都排得上号。董立泉研究的领域,和长春理工大学的优势专业高度契合,不难看出,学校引进他,就是希望他能助力学科建设,向“双一流”发起冲刺。
对于董立泉个人而言,这次任职也是一次全新挑战和机遇。未来,他的职业发展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挂职期满后回到北京理工大学,凭借积累的经验,或许能在管理岗位上更进一步;另一种可能是像中国农业大学的刘竹青教授那样,2020年挂职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期满后选择留任,并在2024年升任校长。如果董立泉也选择留在长春理工大学,带领学校在“双一流”建设上取得突破,无疑将成为吉林高教史上的一段佳话。
高校之间的人才流动,本质上是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董立泉的到来,给长春理工大学带来了新希望,也为高校间的人才交流合作提供了新范例。大家都在期待,这位年轻的副校长会如何大展拳脚,为长春理工大学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也期待看到更多高校在人才的助力下,实现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