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随意选牌
2.设置起手牌型
3.全局看
4.防检测防封号
5.可选择起手如(拼三张):金花,顺金,顺子,三同,对子 顺子牛,同花牛,牛九,牛八(麻酱)起手暗 杠, 控制下张牌,快速自摸,防杠防点炮
6.麻酱,金化,跑得快,红黑大战,捕鱼,十三张,龙虎等等更多玩法均可安装使用
7.苹果,安卓系统通用, 支持首款苹果安卓免越狱(全系列)辅助
新华社德国汉堡5月17日电 通讯|在德国博物馆看世界海图上的中国航海文明
5月16日,德国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馆长、历史学者格里特·门策尔在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查看船模展品(手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燕 摄
从挺立在展馆一层“甲板”的郑和塑像,到庞大的中远海运巨轮模型,再到泛黄的定远舰图纸……在德国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浏览观赏,仿佛经历一场时空穿梭:穿过波澜壮阔的三千年航海史,看世界海图上的中国航海文明。
这是德国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内的展品(2024年1月3日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德国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供图)
这座由旧港口仓库改建而成的10层博物馆,有9层称为“甲板”的展区,展览面积1.2万多平方米,展品主要来自已故汉堡航海历史学家彼得·塔姆的个人收藏。
在这座私人博物馆的叙事里,世界航海史开篇于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派出的徐福船队。展品包括中国船舶模型、清朝水兵制服、象牙船雕、海事文书、瓷器等。在这里,中国并非以“他者”的身份出现在欧洲海图上,而是以开篇者、参与者乃至塑造者的身份,嵌入全球海事文明的叙事。
这是德国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外景(2020年6月5日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德国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供图)
“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不只是关于技术和船的展览,它讲的是人的故事。曾经驾驶这些船的人,他们有名字、有感情、有命运,也有说不完的故事。”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馆长、历史学者格里特·门策尔告诉新华社记者。
在博物馆一层“甲板”,郑和塑像昂首挺立,他与哥伦布、麦哲伦等一起被称作世界航海史“七大人物”,这就是门策尔坚持要讲述的故事。
这是德国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外景(2020年6月5日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德国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供图)
“欧洲人常说是他们发现了世界,但其实早在他们之前约100年,中国航海家郑和就已经开始了同样的探索。”门策尔站在郑和宝船模型前说。2008年博物馆开馆后不久,这艘由福建省赠送的郑和宝船模型便正式落户于此。
“郑和是全球航海史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最让我着迷的是郑和船队的先进程度。”门策尔说。
在展馆第九层“甲板”,一艘长约2米的蓝色巨轮模型格外引人注目,与周围5万余艘手指长度的微型轮船模型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中远海运年初捐赠给博物馆的“金牛座”号货轮微缩模型,以1:200的比例再现了目前全球最大集装箱船之一的雄姿。
“它太大了!”门策尔说,这不只是船模,它代表着现代中国的全球航运能力,也象征着汉堡与中国的连接。
历史资料显示,早在1731年,第一艘中国商船便已驶入汉堡港。1986年,汉堡与上海缔结为友好城市,延续着两个航海大国跨越世纪的对话。根据汉堡港营销协会今年年初发布的数据,中国已连续多年稳居该港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4年汉堡港对华集装箱吞吐量达220万标准箱,占港口总吞吐量近三成。
“中国在汉堡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门策尔说,“我认为这种关系不仅会持续,还将进一步深化。”
在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深处尘封的定远舰资料,则揭示了19世纪中德之间另一段“与海洋有关”的交集。
在博物馆的馆藏资料中有两张泛黄卷边的旧图纸,图纸正上方用德文花体字写着“中国装甲巡洋舰定远”,右上方写着“海军枢密顾问报告附件,迪特里希15/6 83”。定远舰是清政府在1881年委托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制造的一等铁甲舰。德国汉学家、历史学家培高德辨认,展品图纸是定远舰建造完工后,当时的德意志帝国海军枢密顾问阿尔弗雷德·迪特里希得到的两张复制图纸。
“定远舰是中德交往的早期见证。”汉堡工业大学船舶结构设计与分析研究所研究员宋实对记者说,定远舰的订购、建造、交付与使用全过程,增进了中德双方对彼此的认知。
“我们是一座博物馆,我们面向公众,也服务于科学研究。”门策尔说,博物馆与多家中国机构和收藏者保持着密切的合作与交流。“老塔姆先生常说:‘海洋从未将人类分隔,相反,它把我们连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