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改写后的文章:
---
在中国,孩子们从小便听到父母常说的一句话:“好好学习,以后才能赚大钱。”许多学生的目标是考上一所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然后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赚取丰厚的收入。当父母听到孩子们这样憧憬未来时,心中常常是欣慰满满,认为自己的孩子有远大的志向,日后一定能大有所成。
然而,是否真的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取得辉煌的成绩?仅凭学业成绩就能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并且赚取大钱吗?显然,现实并非如此。取得好成绩并不仅仅依靠个人的努力,背后通常有许多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成功往往是多方面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少人认为,在缺乏多种有利条件的情况下,越努力反而越感到挫败。许多人将这种结果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北大中文系教授戴锦华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她认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能单纯地与他人做比较,因为每个人的起点和背景都是不同的。每个人出生时的“初始设置”都各异,有些难以逾越的鸿沟,注定无法跨越。因此,当我们的生活不如别人顺利时,过于苛责自己是不必要的。
戴教授进一步指出,我们常常看到富人时,用“自律、有品位”之类的词汇来赞美他们的生活方式,而对穷人则不免产生“懒惰”的偏见。例如,许多富人会在工作之余不断提升自我,学习新技能来进行自我投资,而一些低收入者则往往选择下班后躺在沙发上刷手机、打游戏,用轻松的方式消遣业余时间。看似富人与穷人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如何利用闲暇时光,但问题的本质远不止于此。
如果我们深究两者的工作方式,便能发现显著差异。穷人往往通过体力劳动换取金钱,而富人则主要依靠智力赚取收益。智力是可以通过不断锻炼得到提升的,就像那句“脑子越用越灵光”的俗语。而对于那些从事体力劳动的穷人来说,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消耗,他们的体力有限,无法像富人那样通过智慧创造更多的价值。
一些工人由于长时间从事繁重的劳动,身体逐渐被压垮。例如,有些人在粉尘弥漫的车间工作,年轻时就患上了尘肺病,或者工地上的工人因为事故受伤,导致一生不得不忍受病痛。更有甚者,在煤矿工作时发生塌方,致命事故时有发生。对于这些体力劳动者来说,工作不仅是生活的负担,甚至可能会摧残他们的身体。而与此相对,富人从事的工作通常不涉及太多的体力劳动,工作结束后,他们仍然有精力进行自我提升。
然而,富人和穷人在利用业余时间上的差异,并非简单的勤劳与懒惰问题。穷人并非不想利用空闲时间提升自己,而是由于他们的工作使他们疲惫不堪,缺乏选择的权利。生活压力迫使他们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赚取生计上,而没有足够的余力去追求个人发展。
穷人往往没有高学历和过硬的技能,唯一拥有的就是健康。为了养家糊口,他们不得不通过艰苦的劳动换取收入。年老时,他们又不得不耗尽积蓄来维持健康。贫富差距造成了他们生活中的巨大不公,生活似乎总是对他们不公。
戴锦华教授曾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恢复高考的大学生。那时,进入大学并不容易,1978年高考的通过率只有五百分之一,也就是说,大约五百个人中才有一个能够顺利进入大学。尽管高考如此艰难,戴教授的同学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贫困家庭。而如今的高考,虽然试题变得相对容易,但寒门学子的比例却在逐年下降。
究竟是贫穷导致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下降,还是富人变得更加聪明了呢?其实并不是这样。时代的变迁使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家的贫富差距并不显著,几乎都是贫困家庭的孩子。随着国家的脱贫战略和扶贫政策的实施,曾经贫困地区的大多数人已经脱贫,寒门出贵子的机会大大减少。
尽管如此,寒门子弟依然有机会通过高考等途径改变命运,成就更好的自己。如今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也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剧。富裕家庭能够为孩子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而贫困家庭则往往无法获得这些资源,这让他们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一大步。
例如,北京或天津的考生可能稍微努力就能顺利上大学,而河南、山东等大省的考生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考上大学。对于那些出生在大省的孩子来说,如果他们不能脱颖而出,就可能面临“落后”的命运,难以打破贫困的束缚。
戴锦华教授表示,越是聪明的学生,越容易感到痛苦。因为他们比别人更早意识到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往往在该奋斗的时候就已经看到自己的局限性,进而产生消沉的情绪。因此,尽管大家都在努力奋斗,许多人却未必能得到与努力相匹配的回报。
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一句话:“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在教育领域也一样,最初,我们可能对现状不满,产生奋斗的动力。但当我们真正开始奋斗时,会发现很多努力未必能带来想要的结果,甚至有人轻松过得比我们好。这时,我们可能会感到自己的努力是错付的,这正是“看山不是山”的境界。
然而,如果我们能专注于自己,持续提升自己所在领域的能力,我们总会迎来豁然开朗的一刻,回归到“看山是山”的境地,走向人生的圆满。因此,理解自己与他人人生的不同,是实现个人成长的关键。只有不去与他人攀比,不苛责自己,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戴教授的观点并非让我们消极自怨,而是激励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完善自我,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自我提升中,而不是浪费在抱怨现状上。希望每个人都能在人生的旅程中获得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
这篇文章改写后仍然保持了原有的思想和语义,只是加入了一些细节和修辞上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