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一年级很重要,很关键。
因为从一年级开始,孩子就要开始长达十几年的规范的学习生涯了。
孩子从儿童到少年,再从少年到青年,都将在这段学习时间里度过,也将留下很多珍贵的人生足迹。
可见,一年级这个开端有多重要,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幼小衔接这个课程。
小学和幼儿园大有不同,不管是作息时间,还是教学模式。
学习环境需要改变,学习模式也需要适应。
孩子需要完成“被照顾者”到“自主学习者”的身份转变。
知识点只是其中一部分,是最容易被看见的部分。
但其实那些被忽视的细节往往更重要。
如何适应小学生活,如何当好一个学生,如何主动融入学习生活,如何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这才是幼小衔接或者整个小学需要关注的事情。
孩子如何当一个学生——从“玩童”到“学童”的成长密码,做好这3点比提前学更重要。
一颗鸡蛋,由内而外破开是生命,由外向内破开是食物。
孩子学习也是如此,只有自己认可了“小学生”的身份,想要主动去探索,学习就变得自然而然了。
这样做:
1、培养入学期待:和上小学的哥哥姐姐交流,父母积极引导,聊一些小学生活可能发生的趣事;
2、消除入学焦虑:带孩子参观小学,用绘画等方式纪录自己对小学的想象,消除“陌生感”,缓解情绪;
3、构建内在动力:比如告诉孩子上小学后,通过努力你会获得什么技能,这些技能会让你能独立阅读,认识各类标签。
幼小衔接不能光是知识衔接,能力的衔接同样重要。
小学必备的生存能力:规律作息、体能储备、时间管理、自理能力强化、规则意识、社交能力、安全意识。
规律作息:只有按时休息,第二天才有好的精力和状态,最好8点半洗漱完毕,睡前留一点时间阅读,在9点前熄灯睡觉。
体能储备:运动能力强的孩子课堂专注力提高30%,通过跳绳、跑步、拍球等运动方式,每天30分钟以上,可以为40分钟的课堂坐姿奠定基础;
时间管理:通过闹钟、计时器、沙漏或可视化作息表等培养时间观念,比如设置15分钟挑战任务,在15分钟内完成洗漱或整理书包。
自理能力强化:自理能力强的孩子适应小学生活更轻松,强化课间如厕、整体书包、收拾桌面、系鞋带、系红领巾、自主喝水、会根据冷热穿脱衣服等技能。
规则意识:比如课堂规则、上课不讲小话、举手回答问题,班级班规,校纪校规等
社交能力:冲突解决四步法:①描述问题 ②表达感受 ③头脑风暴 ④选择方案,培养孩子说清楚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安全意识:比如反霸凌意识、过马路安全意识、楼梯间不嬉戏打闹、防拐、防诱骗等。
都说万事开头难,如果在一、二年级,孩子可以好的学习习惯,找到好的学习方法。
那么孩子以后会越学越轻松,父母也会越来越轻松。
学霸几乎都有着惊人相似的好习惯,他们更在乎学习效率,而不是通过增加学习时长来提高成绩。
核心习惯1:专注
非常重视课堂时间,专注跟着老师思维走,事半功倍。
幼小衔接阶段刻意训练孩子专注力,每天玩10分钟专注力游戏可以让孩子更好的适应小学课堂学习。
另外家庭可以设立学习空间,帮助孩子更好的进入专注状态。
核心习惯2:预习
陪孩子阅读时,可能让孩子自己先看,识不识字没关系,不识字可以看图。、
让孩子习惯有一个预习的阶段,通过启发式提问,让孩子明白预习的作用。
核心习惯3:复习
温故而知新,想要牢牢的掌握知识点,就必须要复习。
有位家长说自己家女儿2岁多就认识100多个生字了,幼儿园3年没怎么管,现在快小学了,之前学的全忘了。
我们的记忆是有遗忘曲线的,可以根据遗忘曲线来制定复习计划。
核心习惯4:错题集
要孩子明白,错题不可怕,错题恰恰是反应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错了就不管了,那做题毫无意义。
把错题的知识点分析出来,各个击破,才能充分掌握。
至于小学知识点,比如拼音、汉字、写字、算术这些要不要孩子提前学,这个没有统一的答案。
因为地区不同,学校不同,遇到的老师也不同,但有两个原则或许可以帮助你做选择。
1、遵循自然规律,有的孩子4岁就对文字感兴趣,有的孩子要到6岁,什么时候能学,什么时候不能学,不能一概而论;
2、学习是自然而然的过程,父母是有意识的,孩子是无意识的。
写在最后:
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要比提前学知识重要的多,幼小衔接3大误区一定要避开:
误区一:知识超前≠能力达标,警惕三年级现象,不要因为一时的成绩而忽视了基本的能力养成。
误区二:包办代替≠有效帮助,示范-协同-放手才能塑造自主的孩子
误区三:批评比较≠激励进步,采用成长型评价更好,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专注力提升了2分钟。
成长最好的状态就是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和热爱,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生长规律。
当孩子骄傲的说出“我是小学生,我好喜欢上小学”,这才是成功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