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是学前儿童游戏活动开展的保证。答案:注意
2.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属于()。答案:无意注意
3.一般而言,我们把短暂而强烈的具有情境性的感情反应称为(),如:愤怒、恐惧、狂喜等。答案:情绪
4.学前儿童常常处于激动状态,而且势头强烈,不能自制,往往全身心都受到不可遏制的威力所支配。这表明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具有()。答案:易冲动性
5.()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答案:社会性
6.()是指幼儿在游戏中自己玩自己的,学步期或其前后时期的婴幼儿通常以这种方式进行游戏。答案:独自游戏
7.()是指孩子为获得某种愉快体验而单纯重复某种活动或动作,这种游戏又称为功能游戏、感觉运动游戏。答案:练习性游戏
8.下列描述中,不符合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特点的是()。答案:易控制
9.吃、穿、睡等属于马斯洛所划分的哪一层次的需要()。答案:生理的需要
10.学前儿童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答案:感知
11.学前儿童健康仅指儿童身体健康。()答案:错
12.遗传是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它为幼儿心理健康提供了潜在的动力和生物前提。()答案:对
13.社会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答案:错
14.幼儿时期心理的发展具有突出的阶段性特征。()答案:对
15.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答案:对
16.一般而言,我们把短暂而强烈的具有情境性的感情反应称为情感。()答案:错
17.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答案:对
18.独自游戏是指幼儿在游戏中自己玩自己的,学步期或其前后时期的婴幼儿通常以这种方式进行游戏。()答案:对
19.联合游戏是指幼儿看似在一块儿玩,但仍是单独做游戏,各自玩着自己的玩具,彼此没有交流。()答案:错
20.独立游戏是指幼儿和同伴一起玩游戏,谈论共同的活动,但是没有分工,也没有围绕具体目标的共同活动,各人根据自己的愿望进行游戏。()答案:错
21.正常的()是儿童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的基本心理条件。答案:认知水平
22.()是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导致心理异常和障碍的一个主要中介环节。答案:情绪
23.3岁左右是儿童掌握最基本的()阶段。答案:语音
24.下面哪一种知觉不属于空间知觉()。答案:感知觉
25.()是人脑对经验的反映,是个体能正常生存和发展的一项最基本的心理能力。
26.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情感,这是情绪、情感的()。
27.婴幼儿丝毫不加控制和掩饰自己的情绪,这表明婴幼儿的情绪具有()。
28.()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29.()是指幼儿和同伴一起玩游戏,谈论共同的活动,但是没有分工,也没有围绕具体目标的共同活动,各人根据自己的愿望进行游戏。
30.当练习性游戏开始衰退、象征性游戏开始减少时,综合了操作性和象征性因素的()逐渐成为主要的游戏形式。
31.对儿童独立性的培养起始于学前阶段。
32.幼儿年龄愈小,对于尊重的需要愈迫切()
33.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同伴关系属于社会交往关系。()
34.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发展和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点。()
35.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时对该刺激物的个别属性反映。()
36.情感是同人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如友谊感、道德感、美感及理智感等。()
37.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38.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结构材料和与结构活动有关的各种动作来反映周围的生活的一种游戏。()
39.表演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是根据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表演的游戏。()
40.规则游戏是两个以上的游戏者,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规则游戏具有“规定性、竞赛性和文化传承性”等特点,是儿童游戏的最初发展形式。()
41.个性化教育原则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下列说法不属于个性化原则具体要求的是()。会教育相一致
42.幼儿心理发展是通过活动来进行的,所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通过活动来进行,活动性原则不包括()。
43.()是对学前儿童进行保育、教育和次级社会化的场所。答案:幼儿园
44.喜、怒、哀、乐是()的表现。
45.现代“认知心理学之父”奈瑟尔(Neisser)认为,()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46.注意的()是指人在清醒的每一瞬间,心理活动都指向某个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
47.()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满足与否相联系。
48.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对儿童影响不大,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和接受母亲的安慰一样,这种类型的依恋称为()。
49.亲社会行为不包括下列哪一项行为()。
50.()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
51.学前儿童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水平是否处于正常的范围,不能成为判断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52.遗传是指经由基因的传递,使后代获得亲代的特征。()
53.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形象性为主。()
54.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55.教师在音乐、体育等教学活动中,要用“照镜子式”的示范动作,即以幼儿的角度来做示范动作。如教师面向幼儿,如果要求幼儿伸出右脚,教师自己也应伸出右脚来示范。()
56.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需要下,也可以引起相同的情绪体验。()
57.情绪比情感更稳定、持久。()
58.性别角色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59.受欢迎的幼儿往生会得到较少的正提名,却有较多的负提名。(
60.练习性游戏是指孩子为获得某种愉快体验而单纯重复某种活动或动作,这种游戏又称为功能游戏、感觉运动游戏。(
61.与其他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下面不属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特点的是()。
62.动机是建立在()的基础之上的。
63.婴儿的动作大多是()。
64.()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65.()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标准而产生的。
66.事物是否引起人的情绪反映,是以人的()为中介。
67.()就是疏散、吐露自己心中的积郁,让幼儿淋漓尽致地发泄自己的委屈、忧虑、牢骚和怨恨等不快,使其达到心理平衡。
68.儿童表现出很高的分离焦虑,他们的态度非常矛盾,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这种类型的依恋称为()。
69.下列说法不属于育儿风格的是()。
70.创造性游戏不包括下列哪一种游戏()
71.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表现是等同的。()
72.遗传对儿童各方面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73.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完全形成。()
74.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
75.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76.亲子关系对幼儿各方面的成长影响不大。()
77.亲子游戏对建立儿童的安全依恋没有什么作用。()
78.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79.练习性游戏在1~2.5岁时最为典型,约占其自由活动一半以上。
80.象征性游戏在幼儿期达到明显的高峰。在这一时期,幼儿的象征游戏表现为运用“替代物”,以假想的情景和行动方式将现实生活和自己的愿望反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