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里,出现了一种令人心寒的现象。洋学生享受着空调带来的清凉,而这对中国学生来说却是一种煎熬。当装满新空调的货车驶进学校时,中国学生宿舍刚传出的欢呼声还没消散,那些新空调就像被精确导航指挥着一样,全都奔向了留学生公寓。这可真是让人难以接受。更过分的是,从留学生楼拆下来的旧空调,就如同被丢弃的垃圾一般被拖走,而校方居然还冠冕堂皇地说这是符合国际标准。只要眼睛不瞎的人,都能看清这其中的不公平。
中外宿舍都是建于80年代的老楼,在建筑结构和硬件设施上本应相差无几。然而,现实却是留学生楼的电路能够轻松承受空调的负荷,而中国学生宿舍呢,连440瓦的电器都难以支撑,夏天吹个小电扇都会频繁跳闸。学校在考试前白纸黑字地承诺不断电,可转头就拉闸的操作,无疑是把学生的尊严按在地上摩擦,让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被欺骗的愤怒。
这种差别对待,不仅仅体现在空调的分配上。从深层次来看,反映出了学校在管理理念和人文关怀上的严重缺失。学校似乎过于注重所谓的“国际化形象”,却忽略了对本校学生基本权益的保障。留学生固然重要,但这绝不能成为忽视中国学生需求的理由。在同一所校园里,大家都为了学业努力拼搏,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待遇。
再看看隔壁的大连民族大学,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当学生们因为炎热而不得不在操场打地铺时,学校迅速做出反应,在短短158天内就装上了5800台空调。这一速度,体现的是学校对学生需求的高度重视和高效的执行力。
学生们为了出行方便,在校园里踩出了一条近路,学校立马将其铺成了宽阔的大道。新生入学时,能品尝到美味的面卷;毕业之际,又有饺子为他们送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处处透露出学校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在这样的校园里,学生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被当作人来看待,被关怀、被呵护。
学校本应是充满公平与关爱的地方,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留学生,都应该在一个平等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希望那些存在不公平现象的学校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真正重视中国学生的权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校园里感受到尊重和温暖,让中国学生在自己的地盘上也能活得像个人样,而不是遭受这种不合理的差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