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每个暑假的学习生活,我都一阵揪心。
每个暑假都是在催促学习和孩子的对抗中进行的,说好要学习,但一做就废。
孩子给了我希望,又不去做,然后又让我失望,难以接受。
看着娃画的诸多大饼,最后一个也没吃到,失望夹杂着心灰意冷,都变成了心情不美丽。
于是忍不住催学习,忍不住指责孩子说话不算数,忍不住掰扯一些大道理。
忍不住自己偷偷落泪,然后沮丧与唠叨,唉声叹气。
理智上明白管不了的不管,催了没用,说了不听就不再说了。
但还是偶然会忍不住较劲,用硬碰硬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摆烂与偷懒。
往往结果是争执,我气得冒火,孩子烦躁得要命。
最后的结局是,孩子玩也没玩爽,学也没心学,我很失望,孩子也很委屈。
孩子经常对我说:
如果我没学,那就算了,后悔的是我,不应该是你。如果我说到没做到,自责的应该是我,就不要再吵我了。你再吵我一次,我原本有心学一点,也没心情,更不会学习了。
道理都懂,可是一临到事时,又有点着急上火。
数次硬碰硬的教训,告诉我:
催真的没有半点用,较劲只会让孩子对抗得更激烈,说话更刻薄,硬碰硬最终只能双输。
作为高三最后一个暑假,这几天我每天都为自己做心理建设:
少管,少说,少唠叨,少评判。能管管,不能管就管住自己不发脾气。
想控制和操控别人按自己的意思来,原本就是反人性的,会让人本能的反抗与排斥。
所以,不催不管,不吵不闹,既是对自己的慈悲,也是对他人的善意。
按往年的经历,催,吵,较劲,硬碰硬是完全失效的,除了让自己的血压高点,气得狠点,丝毫不起任何作用。
克制自己想评判的心,管住自己想要催孩的嘴,真是对自己的慈悲。
明天,孩子就要放暑假了,这两天我的内心一直在忐忑放假后的生活要怎么过?尽量减少吵孩子的频率,能不说就不说,各自安好。
孩几天前都给我描绘了暑假的学习计划,听得我热血沸腾,一时间觉得娃真长大了,有了坚定的目标,这次可能真的要说到做到了。
也有那么瞬间,想要全副武装去管孩子,但想了想,还是佛系一点吧,管得太多说不定还翻车,就按孩子的意思来。
能做到多少算多少,能做几分算几分。我还是只提供物质和生活服务以及后勤保障,至于学习我最好还是置身事外。
孩子跟我提了好几点建议:
要把自己的凳子换掉,换成硬一些,舒服度没有那么高,避免自己静不下心来;
要列出详细的学习计划表,按计划来完成作业量;
要看好笑笑,也不要带小朋友来家里打闹,不要打扰他学习,不要干扰他分心;
建议我要克制好情绪,不要一看他玩久了就叨叨,就发脾气;
如果他在家做不到自律,我就要狠心将他赶到图书馆或自习室去学习;
还让我不要心软,一定收好电子产品,比如电脑,MP3,手机通通都不要放他身边,即便他跟我磨也不要给。
听了孩子的规划,有点怦然心动,也有几许安慰。
起码孩子知道自己要什么,也拎得清高三最后一年是该拼的时候了。
但想和做是两码事,想的时候都很美好与完美,做的时候往往最考验人的韧性与耐心以及对强烈实现目标的欲望度。
我告诉自己:
哪怕孩子说到做不到一万次,我也会继续相信他一万零一次。
这对我来说,也很难。画的饼吃不到的次数多了,是会怀疑的。
失望是一点点积攒的,信心是一点点摧毁的。伤心的次数多了,滤镜碎的次数多了,心也就忐忑了。
所以,我也需要被疗愈,我的信心也需要被重建。
先重燃起自我的信心与信念,再去相信孩子。
吵的次数多了,是真的伤感情,也伤心,更伤信任。
所以,在迷茫的时候,不是怀疑孩子能不能做到,而是先让自己行动起来,学习,历练,自律和积极。
起码,用行动来感染行动,这样即便计划会打折,也不会被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