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瑞秋。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会,明明是为了孩子好,苦口婆心地纠正和提醒他们,孩子却是满脸抗拒,最后亲子关系还受到影响。
其实,很多育儿问题的根源,都在于我们在“逆人性”地养孩子,总想着改变他们、控制他们和推动他们, 而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生命,他有自己的天性、节奏和需求。
或许我们可以试一试顺着人性去养孩子,不再想着把他们“塑造成某种模样”,而是去理解他们的本性、支持他们的发展、做他们成长路上的榜样和伙伴。
这样一来,养孩子,就可以轻松很多,幸福很多。
1
接纳孩子原本的样子
为人父母,大多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
在他们脑海中,往往都有一个“优秀孩子”的标准,比如外向、活泼、自信、敢于表现和善于社交等等。
于是,在“为你好”的名义下,父母开始努力把孩子往这个标准推,希望他们变得更好。
但事实上,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性格、兴趣和天赋,他们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内向也好,敏感也罢,这些性格本身没有对错,更不是缺陷,而是孩子与生俱来的特质。
我有个朋友就曾经跟我分享过她的困扰。
她的女儿性格内向,遇到陌生人时总是紧张害羞,常常躲在她身后,不敢主动说话。
每当她看到其他孩子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能歌善舞,就忍不住羡慕,同时也对自己女儿的不合群感到焦虑。
为了让女儿“勇敢起来”,她频繁带孩子去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甚至时不时批评她:“你怎么这么胆小?要勇敢一点,别怕,大胆说,大胆做!”
然而, 这样的努力并没有换来改变,反而让孩子变得更加抗拒,越来越害怕面对人群,情绪也变得更焦虑敏感。
其实,这并不是个例。
在主流社会观念中,外向、合群、能言善道似乎才是优点,而内向、安静、不主动则常常被视为“需要改善”的问题。
可问题是,内向的孩子并不缺少能力,他们只是更习惯于安静观察,在了解环境之后才会慢慢参与。
他们更专注于内心世界,更喜欢独处而非社交,他们更倾向从内在获得力量和快乐,而非从外界获取。
他们完全能够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同样能够展现出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
遗憾的是,许多父母仍执着于“改造”孩子:外向的孩子被要求安静一点,内向的孩子被逼着开朗一点。
久而久之,孩子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他们不断被否定、自信心被打击,连本来的光芒也被压抑了下去。
顺着孩子的天性去养育,才是最好的教养。
父母真正需要做的,是看见并尊重孩子的性格特质,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用自己的节奏探索这个世界。
接纳那个内向且敏感的孩子,他们安静、细腻、富有洞察力,他们在沉默中观察世界,在独处中积蓄能量,最终也能发出自己的光芒与力量。
2
孩子天生渴望被看见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无论多大的孩子,他们都在有意或者无意地讨好父母。
当他们做完一件事、说出一句话,总会下意识地看向父母,期待我们的回应,因为被看见、被肯定,是孩子最本能、最深层的情感需求。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家长常常忽略了这一点。
他们的关注点总是不自觉地落在“孩子哪里做得不够好”上,批评比鼓励多,否定比肯定快。
即使偶尔表扬,也只是敷衍地说一句“你好棒”,缺乏真正的关注与理解。
慢慢地,孩子要么感觉父母对自己永远不满意,渐渐失去表达的欲望;要么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被真正理解和接纳。
其实,只要我们顺着孩子渴望被肯定的天性,哪怕只是一个真诚的眼神、一句走心的夸奖、一次耐心的等待,孩子就会感受到:
“我被看见了,我被接纳了,我是有价值的。”
当孩子画了一张画,不要只是夸他“太棒了”,而是说:“我看到了你的用心,你画了沙滩、阳光和大海,好有夏天的感觉”。
孩子帮忙做家务,哪怕还不够熟练,与其说“怎么老是做不好”,不如温柔地说一句:“谢谢你愿意帮忙,你让我们的家变得更好了。”
孩子主动帮弟弟妹妹拿东西,也别吝啬你的回应:“谢谢你刚刚帮妹妹拿了书,你真的很贴心。”
顺着孩子人性中的“渴望被肯定”,我们不需要绞尽脑汁“管教孩子”,也不需要时时刻刻“逼着孩子变好”, 只要你真诚地看见他们的努力、接纳他们的情绪,他们自然就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教育从来不是控制和改造,而是看见和回应。
3
成为孩子的榜样
孩子天生就是模仿性极强的生物。
他们的大脑中有一类特殊的神经细胞,镜像神经元, 这让他们能本能地模仿身边人的行为和情绪。
也就是说,孩子并不是靠“听教训”来学习,而是靠“看你怎么做”来成长。
所以,当我们在孩子身上看到一些不好的习惯或行为时,也许应该先回头看看自己:这些是否也藏在大人身上?
有一句话说得很扎心:“三流父母当保姆,二流父母当教练,一流父母当榜样。”
真正智慧的教育,从来不是一味地管教和说教,而是用行动去影响和带动。
很多父母觉得,自己已经为了孩子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孩子却依然没有长成自己期待的模样。
其实我们常常忘了一个真相: 孩子不一定会成为你期望的样子,但很可能会成为你本来的样子。
孩子虽小,却能敏锐地捕捉到父母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每一个下意识的动作。
即使是父母无心的一句话,孩子也可能铭记在心、模仿在行。
所以,千万别小看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影响力。
如果你希望孩子爱上学习,自己就要先拿起书本;
如果你不想孩子沉迷手机,就别总躺在沙发上刷屏;
如果你希望孩子积极上进,就先让他们看到一个不断学习、努力生活的你。
否则,父母自己没有热忱、没有行动,却一味地要求孩子自律、努力,这样的教育是苍白的,甚至是让孩子感到反感和困惑的。
陪孩子写作业时,把电视关掉,把手机放下,一起学习,不是监督,而是陪伴。
你学多少,孩子就会学多少;你进步多少,孩子就会成长多少。
孩子从来不是听我们说了多少,而是看我们做了什么。
最有力的教育,不是讲一千句道理,而是默默成为那个孩子愿意追随的榜样。
想让孩子优秀,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先变得更好。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能带出什么样的孩子。
比起输出道理,不如先成为那个你希望孩子成为的大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