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兴化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各族青少年成长各阶段,通过课程育人、实践赋能、环境浸润等多元化举措,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进各族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取得了显著成效。
课程育人: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扎根课堂。该市统战部门联合市教育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中小学德育体系,构建“课程+活动+文化”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在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学科中,教师挖掘民族团结教育资源,通过“嵌入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例如,历史课上,教师以“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故事为切入点,讲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道德与法治课上,学生通过模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讨论,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实践赋能:让孩子在体验中深化文化认同。引导各学校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打造沉浸式教育场景,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深化文化认同。开展文化节庆活动。兴化市戴南镇以“石榴籽一家亲·民族同心向未来”为主题举办青少年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戴南中心小学、中堡镇“青仔公益暑托班”和临城中心幼儿园分别开展“民族团结润童心 同心共筑中国梦”、“心心相通,籽籽团结”、“中国情 民族风”六一亲子活动等。组织结对共建活动。戴泽初级中学与新疆克州二中举行“同上一节课,共享团结情”主题云班会。第一中学、戴南高级中学和实验小学举办对口援助新疆昭苏的图书漂流仪式,搭建泰昭两地学子友谊的桥梁。兴化中等专业学校与伊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万里鸿雁传真情 书信交友共成长·交友活动”,让青少年在互动体验中增强文化认同感。
环境浸润:让“石榴籽”绽放团结之花。组织各学校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环境氛围,激励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在楚水初级中学成立“少数民族学生之家”,将其打造成服务少数民族学生、引领学生成长的平台。在实验小学成立“民族团结”青少年宣讲队,开展“民族团结故事我来讲”大讲坛,培养一批民族团结“示范员”“小使者”“宣讲员”。组织景范学校学生开展红色教育基地研学,参观兴化市革命烈士纪念馆、沙沟古镇红色文化遗址等,了解革命战争年代各族儿女并肩战斗的事迹,感悟民族团结的历史基因。指导昭阳湖学校开展“家长课堂”,邀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个人——文峰社区党总支书记刘枫川走进校园现身说法,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兴统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