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最新发布,全球学术竞争格局呈现新变化。
中国大陆的清华大学(第15名)与北京大学(第19名)保持稳定,连续多年跻身全球前20。新加坡国立大学(NUS)排名大幅下滑至第22名,南洋理工大学(NTU)跌出前30,亚洲高校竞争态势值得关注。
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排名未出现明显波动,分别位列第15名与第19名。两校的表现稳定。
近年来,清北在科研投入加码,清华大学年度科研经费超300亿元,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成果频出,北京大学“临床医学+X”交叉学科计划推动医学创新。
此外,国际化深度拓展,清北与MIT、剑桥等顶尖高校合作项目增加,国际学生占比提升至15%以上。
学科均衡优势,清华工程学科全球第6,北大社会科学稳居前20,综合实力难以撼动。
尽管排名未进一步突破,但在欧美高校垄断的头部阵营中,清北的稳定性已彰显中国高教整体提升。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从2024年的第8名骤降至第22名,创近十年最低排名;南洋理工大学(NTU)未进入前30。两大变动背后或存在多重因素。
其中,国际合作收缩,NUS与耶鲁大学合办的“耶鲁-国大学院”于2024年终止,优质教育资源流失,影响学术声誉指标。
此外,在科研产出增速放缓,新加坡政府近年科研预算增幅收窄至3%,低于中韩等国,NUS在《自然》指数增长率仅为5%,不及清华(12%)。
同时,区域竞争加剧,香港大学(未入前30)、首尔国立大学(第34名)同样面临排名压力,亚洲内部“内卷”升级。
新加坡教育部或需调整策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重启顶尖高校合作、优化人才引进政策,以重振竞争力。
美国持续领跑,包括MIT、哈佛、斯坦福包揽前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第6名)成为公立大学标杆。
英国名校牛津(第3名)、剑桥(第5名)保持高位,帝国理工(第8名)排名波动,反映脱欧后科研资金分配不均。
澳加稳中有进,多伦多大学(第21名)、墨尔本大学(第24名)排名微升,移民政策吸引国际学者功不可没。
瑞士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第17名)凭量子科技、ETH AI中心等优势,稳居非英语国家榜首。
总体来看,2025年排名值得关注的是, 在科研经费决定上限,美国高校年均研发支出超百亿美元,头部地位难以动摇。
此外,在国际合作影响权重,NUS案例表明,跨国项目收缩直接冲击排名。苏黎世联邦理工聚焦尖端科技,以“少而精”策略突围。
对中国高校而言,需在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同时,警惕“以排名为导向”的功利化倾向,扎实提升原创研究能力。新加坡则需重新评估高教战略,避免资源过度分散。未来,全球学术版图的洗牌仍将加速,唯有深耕特色、开放协作,方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