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为进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生涯全过程,并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平台共同开展策划,推出“教育家精神万里行”访谈栏目,邀请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深入研讨、分享感悟,共同书写好新时代的“强师答卷”。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雷涯邻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详细介绍了学校弘扬教育家精神,筑牢教育家精神践行主阵地,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地大何为”崭新篇章的相关举措。
问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作为行业特色高校,在宣传弘扬教育家精神方面有哪些举措?
雷涯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作为地质类行业特色高校,自觉传承“地质报国”精神血脉,将其与宣传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合,通过党建引领,榜样示范,文化涵育,引导教师立定仰望星空的师道理想,坚守脚踏实地的精进作风,形成宣传弘扬教育家精神的生动实践。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健全横联纵通工作体系。深入探索“一融双高”路径方法,创新构建党建引领“五学”,即学者、学生、学科、学术、学风协同联动、高质量发展工作格局,明确党建引领学者发展的基础地位和关键作用。持续完善学校党委、二级党组织、教师党支部三级贯通工作机制,将党组织的力量和温暖源源不断传递到每一个支部和每一名教师。全覆盖培育“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全方位打造“攀峰”教师“领航工作站”,力求让每一名教师都能找准赛道,让每一名教师都能精彩发光,让每一名教师都能自觉弘扬教育家精神。
叠加榜样示范效应,构建见贤思齐精神坐标。深入挖掘李四光、袁复礼等老一辈地学名家的精神遗产,通过座谈会、专题展等方式开展宣传,勉励广大教师向先贤榜样学习,为国先行、继往开来。连续培育三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通过宣讲会、短视频等方式扩大影响,勉励广大教师向榜样学习,心怀大我、勇攀高峰。打造“北地先锋”教师荣誉体系,通过校长特别奖、十佳教师奖、荣休宝石奖等方式选树典型,勉励广大教师向身边榜样学习,跬步千里、厚积薄发。
挖掘文化涵育功能,激发润心启慧情感共鸣。以地大教师为主要创作素材,以弘扬教育家精神为重要创作母题,策划推出塑造地大人精神群像的原创话剧《地苑赤子》,体现地大人代有传承的原创微电影《大地情书》,赞颂地大人以山河为师的原创歌曲《江山作证》《顽石点头》《山高人为峰》,汇集地大人学术精华的典籍文库,见证地大人学术成就的标本景观等一系列高品位、高质量、有特色的文化建设成果,充分发挥校史馆、博物馆文化阵地作用,将凝练的道理讲成鲜活的故事,引发广大教师强烈共鸣。
问题:在推动教育家精神贯穿教师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筑牢教育家精神践行主阵地方面,学校从哪些方面持续下功夫?
雷涯邻:学校立足教学、科研、实践三大主阵地,在提升教书育人水平、增强服务国家能力、深化续创新师生共育模式上持续下功夫,将教育家精神深入融入育人实践的关键环节。
立足教学阵地,提升教书育人水平。成立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传帮带”作用,实施“名师成长计划”,为青年教师提供教学培训、教学比赛、教学咨询、教学改革研究全过程指导,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活动,帮助青年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针对不同发展路径的青年教师提供个性化政策支持和专项培育保障,以教学系列比赛为重要抓手,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分层次培育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名师。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作为教师核心素养进行专项培育,主动把“地质报国”精神转化为思政教学特色。
立足科研阵地,增强服务国家能力。紧密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面向深地、深海、深空、深时、极地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前沿领域,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主动谋划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不断提高科研组织化程度,打破学院、学科壁垒,组建按需交叉、优势互补的研究团队,实现从“单打独斗”到“兵团作战”的根本转变,显著提高教师创新能力,鼓励教师勇当求真“先行者”,敢闯科学“无人区”,争做报国“实干家”。
立足实践阵地,深化创新师生共育模式。充分发挥地学教育实践性强的特色优势,打造“红旗在山谷中飘扬”实践育人品牌,构建实践育人新范式,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地质报国”精神为引领,推动国内外政产学研用合作基地实践教育资源全整合,专业实操、科研实训、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等实践教育场景全覆盖,练思想、练本领、练作风的实践教育链条全贯通,把言传和身教并重作为培养教育家精神的关键一招,引导师生在野外、基层和生产一线,同工作、同学习、同生活,最终实现师生同成长。
问题: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这其中,教师队伍应如何发挥关键作用?怎样保障教师队伍作用发挥呢?
雷涯邻: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也是打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纽带。不仅肩负着推动科技创新的使命,更承担着培育创新人才的重任。为充分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学校从组织保障、机制保障、动力保障、服务保障四个维度发力,不断健全保障体系,提升保障能力,全力为教师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坚持系统谋划,强化组织保障。紧密围绕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部署,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突出高校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创新推动者、人才培育者的关键作用,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核心任务。在制定学校“十五五”发展规划与“双一流”建设方案时,深度嵌入教师发展战略,将教师工作置于学校整体发展的核心位置。按照分层次、分类别、分学科的协同发展思路,优化学校教师工作队伍发展规划,不断提升教师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为教师成长筑牢组织根基。
坚持质量导向,强化机制保障。为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需以质量为导向优化多元评价机制,将师德师风、教学成效、科研成果、社会影响等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注重综合考察教师的业绩贡献与发展潜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完善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给予教师长期稳定支持,鼓励教师“十年磨一剑”,产出高质量、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助力更多优秀教师发挥在教育教学引领、科研创新主导、社会服务示范、师德师风表率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坚持聚焦发展,强化分类保障。教师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事业的高度,要充分释放教师在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鼓励教师找准自身多元化、差异化发展定位,为教师个性化发展提供分类保障。在职称职务晋升上,实施“一人一策”提供保障措施,制定《特任教授、特任副教授岗位聘任办法》;聚焦学术能力提升,实施“青年教师国际研修计划”“求真学人计划”;着眼综合能力培养,实施“青年骨干培育计划”;筑牢思想政治根基,实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培育计划”厚植教师家国情怀与育人使命。通过上述举措协同发力,学校全力支持青年教师挑大梁、当主角,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人本关怀,强化服务保障。加强对教师的关心关爱,制定《领导干部联系教师工作制度》,常态化开展“一对一”谈心谈话,及时了解掌握广大教师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状况,特别是针对教师发展,精心开展“铸魂引航”“赋能启航”“资源助航”“暖心护航”四项行动,以高质量的措施保障和个性化的精准服务,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满意度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