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北京大学一则文件悄然引爆全网。校内通知宣布:2025级起,全校正式取消绩点制度! 课程成绩将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记载,不再设置优秀率指标,学生可自主选择部分课程以“合格制”通过。
“终于不用再为0.01分失眠了!”一位北大在校生激动地表示。
7月25日,北京大学校内信息网挂出一纸通知,瞬间引发全网热议。这份名为《关于进一步做好本科学业评价工作的通知》的文件,正式宣告了北大“绩点时代”的终结。
文件规定:自2025级学生开始,在各类学业评价中停止使用绩点计算。课程成绩可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记载,等级制成绩不再换算绩点。
更引人注目的是,学校不再设置课程成绩优秀率指标,教师可依据学生实际能力公正评分。每个学期学生还能自主选择一门非核心课程,以“合格/不合格”方式获得学分。
“不用再为了一分两分拼命刷题了,”一位2023级学生在朋友圈感慨,“终于可以选自己真正喜欢的课了。”
事实上,北大的“去绩点”改革早有预兆。2022年,生命科学学院率先取消绩点排名,成为全校第一个“吃螃蟹”的院系。
该院王世强教授直言:“一门课程如果能考到85分以上,从知识掌握上已经足够好了,没必要花很大精力达到95分以上。”
三年过去,改革效果超出预期。学生们反映:从卷绩点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精力投入科研探索。一位大二学生表示:“以前选课先看老师给分情况,现在终于敢选陈老师的硬核专业课了。”
北大的改革直指当下高等教育痛点——当保研、出国、评奖全部与绩点绑定,0.01分的差距足以改变学生命运。
“我们班保研最后一名的绩点只比落选者高0.02,”一位985高校学生透露,“为了这点分,有人能刷十遍同一门网课。”
这种“分分必争”的焦虑催生诸多怪象:学生扎堆选择“水课”,教师被迫调高给分曲线,真正的学术探索反而被挤压。一位网友在知乎感叹:“为了保研排名,我放弃了两门真心想学的哲学课。”
取消绩点只是第一步。北大在通知中明确要求:各院系需制定符合学科特点的评价方案,医学部可单独制定规则。
教育学者指出,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当成绩不再是唯一标尺,科研能力、实践成果、社会服务等综合素养才有展示空间。
“不是不要评价,而是不要简单化的评价,”21世纪教育研究院熊丙奇表示,“减少评价的功利性,增加评价的发展性,才是改革方向。”
当国内多所高校仍在为“绩点通胀”烦恼时,北大的破冰之举已引发连锁反应。清华、复旦等校学生纷纷在社交平台呼吁:“我们学校什么时候跟进?”
某高校教务处老师私下透露:“北大开了头,更多高校可能在未来三年加入改革行列。”
教育评价改革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取消绩点只是手段,回归教育初心才是目的——当学生不再为小数点后的数字焦虑,未名湖畔的读书声,或许能多几分从容探索的回响。
“85分足够好”的理念,
正在撕开教育内卷的铁幕。
你怎么看高校取消绩点?欢迎留言讨论!
#教育评价改革 #绩点 #北京大学 #高校改革 #大学生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