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晚,厦门大学外文学院一则情况通报引发全网关注,通报显示,该院已关注到“网络反映我院学生陈某某在社交平台发布辱骂国家运动员的不当言论情况”,并第一时间启动调查程序,承诺“将根据调查结果依规依纪作出严肃处理”,这份不足百字的通报,将一名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推向了公共舆论的中心
据多方报道,涉事的2023级日语专业学生陈某某以网名“向阳花”在微信朋友圈、小红书等平台发布针对国家乒乓球队运动员王楚钦、孙颖莎的侮辱性言论,其内容已超出正常批评范畴,包含大量低俗词汇与人身攻击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网友爆料该生曾担任学院学生代表,且在事件曝光后出现“道歉后立即注销账号”“私下继续发表不当言论”等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质疑
当键盘成为武器,言语逾越底线时,看似虚拟的侮辱实则触碰了现实法律的红线,根据我国现行法律体系,陈某某的行为可能面临三重法律责任:民事责任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运动员作为公众人物虽需接受舆论监督,但其人格尊严同样受法律保护
行政责任上,《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指出:公然侮辱他人可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者则面临“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若调查证实其辱骂情节严重,还可能触及刑事责任,《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最高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律专家特别指出,若存在“多次追逐、拦截、辱骂”等情形,甚至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
耐人寻味的是,此次事件恰发生在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公开痛斥饭圈乱象的背景下,就在几天前的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专访中,这位奥运冠军道出了不为人知的精神重压:“网暴或者是有组织、有行为的饭圈行为给你的压力是空前的”,他回忆巴黎奥运前的低谷期时坦言,比赛中常因“一个摁照相机快门声闯入我的耳朵”就突然失控,“我想回屋,赶紧回到我舒服、安全的环境里”
更令人深思的是樊振东的现状选择,退出国际排名、远赴德甲联赛,在采访中他直言这是对饭圈文化的逃离!体育不该是饭圈的战场,它属于热爱、激情、坚持与团结,愿赛场回归本真,这位世界冠军用职业生涯的转向,为体育精神遭受的侵蚀敲响了警钟:当运动员因“怼到脸上的镜头”和“牵连亲友的谩骂”而崩溃时,网络暴力已在实质上威胁着竞技体育的根基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条高赞评论声称:“内容说的都是实话,称呼确实很侮辱!”这代表着部分民意对言论底线的认知:批评自由不等于侮辱权利,厦门大学作为“南方之强”高等学府,其处理方式不仅关乎个案公正,更承载着引导网络文明建设的期待,公众期盼校方在依规处理的同时,将此次事件转化为网络伦理教育的鲜活教材,推动从“事后处罚”向“事前预防”的治理转向
作为体育大国的公民,我们需清醒认识到:每一次对运动员的恶意攻击,都在蚕食竞技体育的社会根基;每一个突破法律底线的“键盘侠”,都在破坏公共讨论的文明基底,当樊振东们为躲避网络暴力远走异乡,当大学生因口无遮拦面临法律风险,这何尝不是全社会的双重损失?
厦门大学的调查处理不是终点,而是构建健康体育文化的起点,期待校方在严肃校纪的同时,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在青年群体中深化网络法治教育,让“尊重”成为赛场内外共同遵守的黄金准则,毕竟,守护运动员的尊严,就是守护体育精神的圣火;规范网络空间的边界,则是筑牢文明社会的根基,这场没有金牌的竞赛,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