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高考又要改革了?前几天刷家长群看到这消息,我赶紧翻了好几个官方文件,又找教育系统的朋友聊了半宿,现在脑袋里还嗡嗡的。真不是我夸张,这次变动跟咱们以前想的不太一样,家有考生的可得上点心。
先说个最直观的,考试科目这块儿,以前不都分文理科嘛?我家侄女当年选理科,天天抱着物理题啃到半夜,现在听着要变 “3+1+2” 模式了。啥意思呢?“3” 还是语数外跑不了,关键在这个 “1” 和 “2”。“1” 是从物理和历史里挑一门,“2” 就从剩下的四门里选俩。我当时就琢磨,这不是逼着孩子早点想清楚自己到底擅长啥吗?像我邻居家那小子,历史能考全班前三,物理却总在及格线徘徊,以前选文科还得背政治地理,现在这么一改,他倒能捡着自己的强项使劲儿了。
不过话说回来,选科这事儿也不能太随性。我那教育系统的朋友特意提醒,好多大学的专业都有科目要求。比如想学计算机,几乎都得选物理;要是想读法学,有的学校会要求选历史。这就跟咱们买菜似的,得先看菜谱再挑菜,不然买了一堆用不上的,白费劲。前几天还刷到个视频,有个家长说孩子选了生物地理,结果想报的医学专业要求化学,最后只能改志愿,你说这多冤。
还有个变化我觉得挺有意思,就是赋分制。以前考多少分就是多少分,现在除了语数外,其他科目要按比例给分。比如说化学,全省考这科的有一万人,你考了前 5%,不管实际分数多少,最后都按 90 分往上算。这就好比咱们赛跑,以前比谁跑得绝对快,现在改比谁在 group 里跑得靠前。我一开始还担心,这会不会让孩子更看重排名而不是知识本身?后来想想,其实也公平,毕竟不同科目难度不一样,用这种方式拉齐一下,倒也说得过去。
说到考试次数,这改革也挺让人意外的。听说以后外语可以考两次,取最好的那次成绩。我侄女当年就是英语拖后腿,高考前一天还在背单词,要是那会儿能考两次,说不定能多考十分八分的。不过这也有个问题,孩子会不会因为有两次机会就不认真对待第一次考试?我同事家的孩子就是这样,总觉得还有下次,结果第一次考砸了,第二次压力山大,反而没发挥好。所以说,这机会多了,也得教会孩子珍惜每一次。
另外,综合素质评价也被提上了日程。以前咱们总说一考定终身,现在要看孩子平时的表现,比如参加了什么社会实践,有没有获奖,甚至思想品德怎么样。我觉得这倒是好事,能让孩子少关注点分数,多去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但转念一想,这评价标准咋定啊?会不会变成拼爹拼妈?你看有的家长能给孩子报各种高端夏令营,有的孩子只能在家附近的社区做义工,这差距咋平衡?我那朋友说,现在各地都在细化标准,尽量做到公平,但具体效果咋样,还得看实际操作。
对了,还有个事儿得跟你们念叨念叨,就是高校录取模式。以前是看分数填志愿,现在好多地方开始试点 “专业(类)+ 学校” 的模式。简单说,就是你可以直接报 “XX 大学的计算机专业”“XX 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而不是先报学校再选专业。这对那些有明确专业目标的孩子来说,真是福音。我表哥家的女儿,从小就想当医生,以前怕分数不够进不了心仪的医学院,只能退而求其次报了别的学校,现在这么一改,她就能直接冲着目标专业去了。
不过这也有个小麻烦,志愿数量可能会变多。以前报十几个志愿就够了,现在可能得报几十个。我嫂子就愁这个,说到时候光研究这些专业就得头大。我倒是觉得,这正好逼着咱们家长提前帮孩子做功课,了解各个专业到底学啥,以后能干啥,省得孩子瞎报一气,上了大学又后悔。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最想说的是,改革这事儿,有好有坏,关键看咱们怎么应对。我邻居家那小子,自从知道要改革,天天研究各个大学的专业要求,自己列了个表格,把喜欢的专业和对应的科目都标得清清楚楚,比他爸妈还上心。这就对了,不管政策怎么变,孩子自己有目标、肯努力,总差不了。
还有啊,别光盯着政策本身,得多关注孩子的状态。我前几天去看侄女,她正为选科发愁,说怕选了物理跟不上,选了历史又怕专业受限。我跟她说,你先想想自己以后想干啥,要是想不清楚,就先把眼下的科目学好,总有一款适合你。其实孩子压力已经够大了,咱们做家长的,别再给他们添堵,多帮他们分析分析,鼓励鼓励,比啥都强。
最后跟你们透个底,我研究这改革的时候,越看越觉得,现在的高考是越来越灵活了,也越来越注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这其实是好事,能让更多孩子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当然了,变化大了,挑战也多,咱们做家长的,得跟孩子一起学习,一起适应。
你们家有考生吗?对这次改革有啥看法?是觉得更难了,还是更有机会了?快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互相出出主意,别让孩子走了弯路。
下一篇:这些证书已取消,别再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