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六六
前几天,一个同事中午吃饭跟我们吐槽:
他家儿子自从放暑假之后天天就宅在家里,兴趣班没兴趣,下楼玩不愿意,每天就是刷视频、打游戏,吃零食,能不动就不动。
带他出去旅行不愿意,叫他出门找同学玩也不去,真是愁死人了!
有其他同事也跟着附和:“我家孩子也是,放假就是在家玩手机,真不知道有什么好玩的!”
确实,现在很多孩子宁愿宅在家自己玩自己的,不愿出门与真实的世界连接,更不愿意与身边的朋友互动。
想起之前看过的“土拨鼠之日效应”:
它指一个人如果长期待在家里,重复着相似的活动,大脑就会开始变得迟钝,情绪也会跟着变得低落。
那些长期足不出户的孩子,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成长危机。
毁掉一个孩子
就让他一天到晚待在家里
一位网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的儿子之前一直很懂事也很优秀,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小学期间,孩子每天6点起床背课文,放学后回家写作业,周末雷打不动去上奥数班。
结果上了初中之后,孩子的精神状态变得特别差,做什么都没有劲头,情绪也变得悲观,晚上经常失眠,成绩也开始下滑,可是去医院也查不出什么毛病。
无可奈何下,她决定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医生在经过细致询问后,开了一副“特殊”的药方:
平常多带孩子去外面走走,去公园晒晒太阳、散散步,多接触大自然。
只坚持了一个月,效果就特别明显:孩子的睡眠好了,学习也更有劲头了,也不再每天愁眉苦脸了。
北京师范大学曾做过这样一项调研,数据显示:
长期待在家学习的孩子,超过七成会变得情绪敏感、易怒或抑郁,近一半人甚至连基本的专注力都维持不了。
而室外的阳光、土壤、雨露等因素,会帮助提升大脑血清素,调节情绪、缓解抑郁和焦虑。
天气越是晴朗,血清素释放的水平就越高。
除此之外,长期待在家里,还会让孩子的社交能力日渐萎缩。
还记得那个沦为“985废物”的清华硕士戚柯吗?
从小,戚柯的父母为了让他专心学习,把他每天的学习安排都做了精密的计划,戚柯除了学习几乎没有别的安排。
就这样,他在小小的房间里度过了整个童年,每天不停地刷题,没有任何社交和朋友。
上高中时,戚柯的班主任曾提醒过戚柯的父母:
孩子虽然成绩优异,但性格却很孤僻,完全不懂什么人情世故。
但戚柯父母却没听进去,认为觉得孩子只要成绩好就够了,其他都不重要。
后来戚柯从清华毕业之后,进入研究所工作,不到半年就因为交际能力差、生活不能自理被研究所辞退了。
之后戚柯又尝试了很多工作,例如快递员、外卖员等,但都没干多久就干不下去了。
之后他干脆自暴自弃,直接在家里啃老。
想起之前特别火的一句话:毁掉一个孩子,就让他待在家里,一天到晚待在家里。
这话绝不是危言耸听。
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若长期不见阳光,再好的苗子也会枯萎。
一个孩子的视野有多宽
他的世界就有多大
俞敏洪老师曾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他带着孩子去海边,全家就坐在海边的沙滩上看月亮。
看了一个半小时之后,临近傍晚,气温降低,他便想带着家人打道回府。
可是女儿却嚷嚷着没看够,还想继续看月亮升起。
于是俞敏洪便让妻子带着其他人回去,他自己又陪着女儿等了三个小时。
他还给女儿背了一首《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本以为孩子年纪小听不懂,没想到五岁的女儿却对他说:“爸爸,今晚的月亮好美,我要一直看她升到天上去。”
从那以后,女儿就格外喜欢大自然,经常和他分享路途中的一些见闻和想法。
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真切地领悟到:父母的教育,不应该局限于书桌前,而是应该放眼于天地之间。
哈佛大学的校长曾提到:经常带孩子外出游玩,可以显著提升他们的视野和格局。
因为户外就是最好、最生动的课堂。
在自然中,孩子学会了观察:一只蚂蚁如何搬运食物,一片树叶如何随风飘落,这些细节都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思考能力。
在社交中,孩子学会了共情:和同龄人玩耍时,他们需要学会分享、合作、解决冲突,这是任何课本都教不会的能力。
在探索中,孩子建立了自信:哪怕是爬上一座小山、学会骑自行车、完成一次露营,这些小小的成就,都能让孩子相信:“我可以做到!”
《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中,时间管理品牌易效能创始人叶武滨的儿子叶鸿儒表现尤为出色。
他虽然只有13岁,却谈吐得体,中英文自由切换,小小年纪有人生梦想,已投身公益活动多年。
经深度采访才得知,叶鸿儒从6岁开始,就跟着爸爸去环游世界,足迹遍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南北极。
每到一地,他都会格外注意当地的风土人情,观察他们是怎么生活的。
叶武滨还把经历写成了一本书《追梦成长》,记录下了他们在旅途中遇到的点点滴滴。
也正因为如此,叶鸿儒身上有一种难得的淡定从容,他开阔的眼界,博学的见识让评委赞叹不已。
带他出去看看世界吧,看看大海的澎湃和高山的壮丽,哪怕只是出去吹吹风、看看云。
一个见过广阔世界的孩子,未来才会有更宽广的人生。
有位作家曾说:“人是散淡的,要在天地间多走走。”
想要养出一个阳光乐观,积极上进的高能量孩子,就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多出门。
如何让孩子重新爱上外面的世界,我有以下4个建议:
1. 每个月设定一次“家庭活动日”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爱出门,但其实孩子只是缺少一个“出门的理由”。
所以我建议每个月至少设置一次“家庭活动日”。
这一天,全家人可以一起出动,去爬山、去露营、去自驾游,去游乐场、去动物园、去参加社区活动;
可以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父母给孩子讲解,感受科技与人文的无限魅力。
甚至可以带上孩子去菜市场买菜,让孩子帮忙挑选今晚的食材;
关键不是去多远,而是让孩子亲身感受到:
外面的世界远比一块手机屏幕有意思得多。
2.鼓励孩子建立自己的社交圈
孩子的世界不应该只有父母和同学,他们需要更丰富的社交体验。
如果孩子有自己固定的好朋友,那可以鼓励孩子周末和朋友出去逛逛街、买东西、打打球。
如果孩子平常没有自己的社交圈,那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社交活动,比如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运动社团、社区志愿活动等。
也可以带孩子报名参加夏令营、兴趣班,在新奇的体验中认识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再不然养一只小狗,每天出去溜溜狗,还能培养责任感和同理心。
同频共振的朋友,就是帮助孩子看世界的一座桥梁。
3,培养孩子一项户外兴趣
其实,很多孩子不是“宅”,而是没找到出门的真正乐趣。
有位网友分享了一个案例:
儿子曾沉迷游戏,他没有强行,没收手机,而是带儿子去科技馆体验“VR 丛林探险”。
儿子被眼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主动跟她提起 “想去真正的山里看看”。
现在每个周末,他们都会去郊外爬山或者徒步,如今一年过去了,儿子不仅不再沉迷游戏,还成了妥妥的徒步小专家。
父母可以培养孩子一项户外兴趣:比如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或者摄影、观鸟、植物观察等自然探索。
兴趣是最好的驱动力。如果孩子对某项户外活动产生热情,他自然会主动走出去。
4,父母先走出去,孩子才会跟上
很多父母自己也不爱出门,周末只想着躺着刷手机,却抱怨孩子不爱运动。
教育不是靠说教,而是靠影响。
如果你希望孩子爱上户外,不妨先从自己做起,主动走出去,让生活变得丰富起来。
父母自己约上三两好友去运动,约上朋友两个家庭一起去自驾游,去参加马拉松比赛。
孩子会看到父母怎么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自己的激情,然后努力照着父母的样子,活出自己的精彩。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今天的很多孩子,被过早地塞进“激烈竞争”的赛道,却失去了宝贵的童年体验——去外面奔跑、流汗、探险、交友、感受四季的变化……
别让孩子的世界,只剩下四面墙和电子屏幕的方寸之间。
这个周末,不妨关掉Wi-Fi,对孩子说:“走,我们出门冒险去!”
也许刚开始他们会抗拒,但请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感谢你带他们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
从今天开始,一起和孩子拥抱天地之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