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通用技术要求》(GB/T 46016—2025)国家标准,并宣布将于2026年2月1日起实施。这一看似微小的技术性文件,折射出国家对学生身心健康精细化保障的坚定步伐。
标准对午休课桌椅的材料、性能和结构作出严格规定,具有几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多项重大政策的自然延伸与具体落实。在“双减”政策着力减轻学生负担、“五项管理”明确睡眠管理要求、《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强调用眼环境改善,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青少年健康置于国家战略高度的宏大背景下,这张午休课桌承载着多维度的政策期待。标准从设计源头嵌入“健康第一”原则,正是对这些国家关怀的具象化表达。
其次,体现了对学生身体发育规律的深度尊重与科学应对。在材料安全性能方面,标准对木材、金属、塑料及表面涂层的有害物质释放量设定了严苛的界限,确保孩子们在午休中呼吸的空气洁净无害。在结构安全性上,对突出物控制、防夹手设计、稳定性等细节的强制性规范,是为了最大限度规避日常使用中的物理伤害风险。
尤为关键的是,标准体现了对人体工学的高度重视。它要求午休课桌椅具备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身高的躺卧角度调节功能,以科学支撑颈、背、腰部,减轻脊柱压力。对正处于骨骼快速生长期的中小学生而言,这种精确的支撑结构,是对发育中脊柱最温柔的守护。
标准明确午休课桌椅从出厂到使用全链条质量保证要求,构建了一个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控闭环,体现了“学生成长无小事”的治理哲学,将学生利益置于学校管理链条的核心位置。标准对生产环节提出了强制性质量保证要求,要求制造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源头为产品质量筑起了第一道防线。从工厂到教室的每一张课桌椅,背后都凝结着一份对成长的责任背书。
标准更将责任清晰地延伸至使用端学校。它要求学校建立课桌椅配置、使用与维护的管理制度。这包括根据学生实际身高科学匹配、调节适配型号;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规范使用培训;建立日常检查、定期维护及损坏报修流程;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使用档案,追踪其身高变化并及时调整桌椅状态。这套管理闭环,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转化为可执行、可监督、可追溯的日常操作规范。
保障学生午休质量,是学校管理现代化与育人责任的重要体现。它是对学生休息权和健康权的切实保障,是学校管理走向精细化、人本化的一个缩影,更是提升教育服务温度与吸引力的关键细节。
标准的出台,将“让孩子们睡个好午觉”这件“关键小事”,从民间呼吁推进为制度化的国家行动。从材料、结构到全链条管理,每一项要求背后,都是对孩子成长需求的精准回应,对学校服务管理责任的明晰框定。校园内每一张安稳的午休课桌椅,都在为孩子们强健的体魄奠基,支撑着他们下午课堂的专注目光。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5日 第02版
作者:彭妮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