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年华
大学宿舍
■姚孝平
又快到新一届大学新生开学的日子,有的新生兴奋地提早到学校“考察”,看校园环境,瞧建筑风格。当然,最重要的是瞅一瞅宿舍。因为接下来的几年,新生都要在这个陌生、狭小的空间里学习、休息。也有热心的学长学姐在网上晒宿舍照片,给学弟学妹们预告母校的住宿情况。
现在大学的整体住宿条件,和二十多年前我读书那会儿比,自然好得太多了。我看到一所二本大学的宿舍,楼层内设有洗衣机、洗鞋机、打印机、热水器,均可扫码消费,价格很便宜。宿舍里面有独立卫生间,有衣柜,有空调,有放热水壶、生活用品的桌子。我也在网上看到不少大学生拍的视频,就是以宿舍为背景,或拉各种乐器展示才艺,或是演绎搞笑、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或是表现大学生的独特的小发明,或在宿舍开演唱会。“螺蛳壳里做道场”,宿舍不仅是睡觉的地方,也成了展现当代大学生青春活力与创造魅力的舞台,形成了独特的“宿舍文化”。
犹记我们宿舍,在三楼西侧最里面,门朝南,四人一间,北面有窗,可看操场。我睡靠门的位置,底下是固定好的书桌,配有一台蓝色罩壳的台灯,书桌上方的两格,可放课本、课外书,书桌平面放饭盆、脸盆,右手边底下有个空格,装热水瓶。书桌和衣柜连着。
宿舍没有可移动的桌子,没有空调,顶上有一个可摇头的电风扇。没有独立卫生间。门口上方挂一台电视机。上厕所、洗澡、洗衣服,得去楼层中间的卫生间,晾衣服、晒被子在公共阳台。这幢宿舍楼当时还是新造的,我们有幸成为第一批“住户”。
晚上,我喜欢在台灯下安静看书,边上是黑的,眼前是亮的,很温馨。舍友老吴也喜欢在宿舍看书,他面前放着一本《红楼梦》,这本名著陪他度过一夜又一夜。十点左右,楼道开始热闹起来,学生们陆续回到宿舍。我也放下书本,和舍友们进入了聊天模式。睡前短暂的时光总是最轻松的,大家串寝室,看电视,嘴里嚼着零食,嘻嘻哈哈。
下雨天的周末之夜,我们就乖乖待在宿舍。都早早洗漱,爬到了床上。那时,同学们刚用上手机,觉得还很新鲜。我把手机放在被子上,把枕头竖起,靠着它,翻看课外书,慢悠悠和初中、高中好友发信息。短信一毛钱一条,所以舍不得连发,一般一晚上发二十几条。
宿舍虽小,却留下了许多有趣、值得回味的青春往事,还有糗事。一次,晚上十点多,宿管会成员突袭检查违规使用“热得快”问题。我正用“热得快”烧着水,“呼呼”地响着。老吴耳朵好,出门一探,转头对我说:“快,来检查了。”我听到外头的声音越来越近了,一紧张,把“热得快”从热水瓶拎出来,随手扔到了对面阿杰桌边的角落。等他们走后,我才去掏“热得快”。不想,“热得快”粘住了阿杰的一件掉落的新衣服,烧出了个洞。阿杰没有怪我,反而四个人都笑了起来。
我至今都清晰记得宿舍的模样,毕竟住了三年,暗黄的桌椅,蓝白相间的被子,浅蓝色的热水瓶,还有无数个夜晚整个身子都沉在那里的米色的木板床。所有宿舍里的物品,都留下过我深浅不一的指纹。
每次回母校,走到熟悉的楼下时,我都会抬头望一望自己的宿舍。我多么希望上面探出个长满黑发的稚嫩的脑袋,与我互相凝视。那三年里,我也这样站在窗口,无数次朝窗外看去,底下是捧着书本、贴在一起的一群群校友,不远处是身影跃动的足球场、篮球场,远处是高楼林立的城市景象。
时光飞逝呵,一溜出去就像忘了回家的孩子,需要家人呼喊。母校又盖了几幢新宿舍,学生人数也扩大了几倍。宿舍在变,母校在变,我们也在变,都朝着新颖、丰富、美好的方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