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件事在家长圈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一位家长在深圳市人民网投诉 / 求助板块留言,道出了自己的困惑和担忧。
这位家长说,深圳市龙岗区某小学二年级的英语课每周仅有 1 节,和同年级其他学校的 3 节相比少了很多,更别提和 3-4 年级的 4 节比了,就连和同为语言类学科的语文每周 7 节相比,也差距明显。而且,英语老师代课还挺杂乱。
另外,学校取消了孩子英语随堂练习的知能教辅资料,还禁止带入学校,家长觉得这是学校把该做的事推给了家长,是 “但求无过,不求有功”。所以,这位家长希望学校能把二年级每周英语课增至 3 节以上,如果是师资不足,就按需增配英语老师。
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9 月 8 日,龙岗区给出了回复。原来,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小学三年级才开始开设英语。龙岗区结合一二年级英语教材《英语口语交际》的教学要求,拟定了《龙岗区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指导表》(试行版),建议小学一二年级开设以听说为主的英语地方课程,每周 1 课时,三至六年级每周 3 课时。并且,《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方案(2025 年版)》也指出,学校在保证周课时总时长不变的情况下,是可以自主确定各科目周课时数和每节课的具体时长的。也就是说,不同学校在一二年级英语课时安排上存在差异是正常的。
在语文、英语教师工作分工方面,龙岗区称,相关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和评价标准条件对教师工作量有统一要求,而且课程实施方案对语文、外语学科一至九年级总课时数比例也有规定,语文占 20%-22%,外语占 6%-8%,所以教师任课量有区别是客观现象,学校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可以合理分工。
至于家长提到的教辅问题,这也是有政策依据的。广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省中小学教辅材料进校园管理的通知》,因为要落实 “双减” 政策,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校内的教材课后练习就足以满足需求,所以没必要使用教辅材料,学校不让带也是符合规定的。
教育资源的分配与课程设置一直是家长关注的焦点,而这次关于英语课时的讨论,也折射出更深层次的教育理念之争。一方面,家长希望孩子从小打下坚实的英语基础,以适应未来的国际化竞争;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则更注重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避免过早加重学业负担。
事实上,低年级英语教学的核心目标并非词汇和语法积累,而是培养孩子的语言兴趣和听说能力。每周1节英语课,如果设计得当,完全可以通过趣味互动、情景模拟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而盲目增加课时,反而可能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当然,家长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如果学校确实存在师资不足或教学敷衍的情况,那么即便政策允许,教育质量也难以保障。因此,关键在于如何平衡政策要求与实际需求——学校可以在现有课时内优化教学方式,比如引入外教互动、英语绘本阅读等,让有限的课堂时间更高效;同时,也可以定期向家长反馈教学进度,增强透明度,减少误解。
此外,家庭教育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在“双减”背景下,家长不必过度依赖教辅材料,而是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英语启蒙——比如看动画、听儿歌、玩单词游戏等——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接触语言。毕竟,语言学习的本质是沟通,而非机械练习。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而非单纯比拼课时数量。与其纠结于“多一节还是少一节”,不如思考如何让每一节课都更有价值。希望未来,家校之间能形成更紧密的协作,共同为孩子创造更科学、更快乐的成长环境。各位家长朋友们,你们对这件事怎么看呢?欢迎在留言区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