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君之言之 君之言之 2025年09月09日 20:54 湖北
近日关于中小学要放春秋假的消息登上热搜。
其实春秋假不是“突然来了”,而是政策层持续十二年的制度性铺垫在2025年集中落地。
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首次写入“地方政府可探索中小学春假或秋假”。
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申“中小学可按有关规定安排放春假、秋假”。
2020年教育部对全国人大代表第1966号建议的答复再次确认“教学时间总量不变前提下,放假时间由各地结合实际安排”。
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首次把“鼓励有条件地方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写进提振消费顶层文件。
政策指针由此从“允许”升级为“鼓励”。
文件发布六个月后,江苏、湖北恩施、广东佛山、浙江绍兴等地陆续以地方教育局通知或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形式公布试点方案,标志着春秋假从纸面走向课表。
杭州是唯一的“长跑者”。2004年市教育局出台《调整中小学假期和作息时间的意见》。
在全国率先把春假、秋假固定进校历,每年各增2—3天,时间由各区教育局统一下达。
2025年《关于进一步完善春秋假实施的通知》要求各校继续提供免费托管,教师轮值看护,自愿报名、不额外收费,受访家长支持率71.3%。
新试点地区采取“假日连休”或“独立短假”两种模式。
湖北恩施市2025年春假与清明节连放共5天,秋假与国庆假期连放共5天,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广东佛山市教育局8月9日印发《2025—2026学年校历》明确秋假为11月12日至14日三天,春假两天放在“五一”前后,具体日期由各校在总课时不变前提下微调。
浙江绍兴市9月2日《2025年提振消费政策新闻发布会实录》宣布全市推行春秋假,配套免费托管、鼓励亲子错峰出游,政策写入市发展改革委《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任务清单》。
江苏省政府《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若干措施》提出“鼓励有条件地区把‘五一’前3个工作日、‘国庆’前3个工作日分别设为春假、秋假”。
常州、苏州等地教育局已启动排课论证,尚未确定具体日期。
而家长立场呈“期待—焦虑”两极。
杭州一家长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相当于一次错峰出行的好机会”。
报道中常州一家长称“双职工请假难,担心学习节奏被打断”。
佛山一家长建议“有条件家庭自主休假,学校同步提供托管”。
贵州师范大学一副教授指出“城乡差异可能使农村学生假而不休”。
常州市武进区一小学校长提出“必放+选放弹性机制、学段差异化、错峰分批”三条制度设计。
教育部层面目前无新增文件。
记者9月9日检索教育部官网,最新公开信息仍为2020年9月28日对第1966号建议的答复,强调“不得影响国家课程开足开齐、不得减少正常教学时长”。
这意味着任何试点都必须在原有学年总课时内做“时间平移”,而非简单增加假期。
从2004年杭州孤例到2025年五省市同步试点,春秋假完成从“地方自选动作”到“国家鼓励动作”的跨越。
但照进现实仍面临课表压缩、教师轮值、家长陪护、城乡差异四道关卡。
能否成为常规制度,取决于各地能否像杭州一样把托管、排课、财政补贴做成可复制的系统解决方案。
那么你支持中小学放春秋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