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校举办的AI+论坛。 资料图
■ 深圳晚报记者 陈仪衡
2025年高考招生季,在广东省高考投档线排行榜上,深圳高校表现抢眼,以“黑马”姿态成为全国焦点。
“年轻的城市、年轻的大学,是否会成为‘高教洼地’?”深圳,用实力打破质疑,正在经历一场持续数十年、由“量变”走向“质变”的高等教育跃迁。
而从这股“深圳热”背后,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支由海内外顶尖人才汇聚而成的“高校新力量”,他们虽非年龄上的“新人”,却是深圳高等教育崛起的“新生军”,与这座城市敢闯敢试、开放包容的特区精神同频共振。
数据见证崛起
深圳高校成“招生明星”
在教育界激起涟漪的是这样一组数据:2025年广东省高考本科批次投档线中,物理类方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在省内高校位居前三,投档最低分分别为662、652和629分。历史类方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大学在全省所有高校中排名前10。深圳技术大学物理类投档线排位大幅上涨,2025年较2024年上涨约9000位,创该校历史新高,历史类投档排位16000位,较2024年上涨1300多位。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今年在招生计划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投档线继续攀升,物理类各专业组投档分稳扎稳打,大步前行,历史类首年招生就超过了特控线。今年成功升本的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也同样表现不俗……
高考分数线是考生和家长共同的投票结果。在2025年南方科技大学本科生开学典礼上,学生代表胡可菲说:“高考结束后,我曾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一度迷茫徘徊。直到一次次深入了解南科大——她浓厚的学术氛围、重视创新的育人理念,我才终于感觉到:这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片土壤。它包容、开放、充盈着探索的呼吸。”
内蒙古呼和浩特学生赵冠杰今年以672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深圳理工大学。报考一所设立仅1年多的年轻大学,他的同学觉得他亏了,“有这分数,上其他传统名校不好吗?”但赵冠杰有他自己的想法——深圳是科技创新的前沿,深圳理工虽然年轻,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特色鲜明。“深圳理工大学会给我提供很好的平台,让我做一个一流的大学生,而非一个一流大学的学生。我不亏!我来这儿,是赚到了!”
新高校、新教师与新城市的共同成长
据深圳市教育局2024年公布的数据,全市现有普通高校17所,在校生达19.96万人。考生“南下”背后,是高水平师资的“孔雀东南飞”。
以深大为例,作为深圳本土成长起来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成果丰硕,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教职工4423人,其中专任教师2865人(教授670人、副教授1035人、讲师1129人),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39位,广东省高层次人才114位,深圳市高层次人才2293位。
南科大同样不甘示弱,目前已签约引进教师1300余人,包括院士54人,国际会士7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8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2人。教学科研系列教师90%以上具有海外工作经验,60%以上具有在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学工作或学习的经历,高层次人才占教研系列50%以上。
新成立的深圳理工大学,目前已有海内外院士14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88人,“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3位,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超过70%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呈现出“高起点、强背景、新锐化”的特征。
城市创新基因与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度融合,让深圳高校崛起,成为会聚顶尖人才的“强磁场”,每年都吸引着更多“最强大脑”奔赴而来。这些教师或许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年轻教师”,却是学术积淀深厚的“新鹏城人”,他们中既有年过六旬的资深学者,也有正值壮年的科研中坚,也有初出茅庐、执着追梦的学术新秀。当一群“新教师”在“新高校”里,与“新城市”共同成长,深圳正在书写一个关于创新、开放与未来的教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