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电子课本可以方便大家随时随地预习或复习课本知识,为此,我们找到了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新教材电子书教材的全部内容,以高清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希望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效率。
如需全套电子课本PDF版,请关注公众号“桃李文库”回复:“电子课本”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新教材电子课本在线阅读(此为截图版,获取是高清版)
引导学生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核心在于打破 “数学公式” 与 “现实场景” 的壁垒。通过情境化、动手式、合作型的课堂活动,能让学生从 “被动解题” 转变为 “主动建模”,真正理解方程的工具价值。以下是具体的活动设计思路与案例,按 “感知建模→深化应用→拓展迁移” 的逻辑分层展开:
一、 基础层:情境感知类活动 —— 建立 “问题→方程” 的思维联结
核心目标:让学生认识到 “现实问题中藏着一元二次方程”,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取等量关系。
活动 1:“生活问题清单” 头脑风暴
准备阶段:教师提前收集 3-5 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校园、家庭、购物),例:
校园里的矩形花坛:长比宽多 2 米,面积是 15 平方米,求长和宽。
手机套餐:流量包原价 20 元,降价 x 元后,销量增加 2x 份,总收入变成 600 元,求降价多少。
折纸问题:一张边长 10cm 的正方形纸,四角剪去边长 x cm 的小正方形,折成无盖长方体,容积是 64cm³,求 x。
活动过程:
分组:4 人一组,每组分配 1 个场景,或让组内自主选择。
任务:① 用自己的话描述 “问题里有哪些量?”② 找出 “哪个量是固定的(如面积、容积、总收入)?”③ 尝试用含 x 的式子表示相关量,列出等式。
分享:每组派代表展示 “找等量关系” 的过程,教师重点点评 “如何将文字描述转化为数学式子”,明确 “等式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雏形”。
活动 2:“错题诊断” 角色扮演
准备阶段:教师设计 2-3 个 “建模错误” 的典型案例(源于学生常犯问题),例:
问题:某商品原价 50 元,连续两次降价 x% 后售价 32 元,求 x。
错误列式:50 (1 - x)² = 32(漏写 “%”,单位混淆)。
问题: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差 3cm,面积 20cm²,求较短直角边。
错误列式:x (x + 3) = 20(漏乘 “1/2”,忽略面积公式)。
活动过程:
角色分配:每组 2 人扮演 “解题者”(展示错误过程),1 人扮演 “诊断师”(找出错误原因),1 人扮演 “纠正师”(写出正确列式)。
展示:各组依次表演,其他同学补充 “诊断意见”,教师总结建模关键步骤:① 设未知数(明确单位);② 用未知数表示相关量;③ 依据 “核心公式 / 固定关系” 列方程。
二、 进阶层:动手实践类活动 —— 深化 “建模→求解→检验” 的完整逻辑
核心目标:让学生体验 “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的全流程,理解 “解的合理性”(实际问题中需排除负根、不合题意的根)。
活动 3:“测量与建模” 校园实践任务
场景选择:利用校园内的矩形区域(如宣传栏、草坪、篮球场的局部),设计 “优化问题”:
任务:学校计划用 18 米长的围栏围一个矩形小花坛,靠墙一侧不围栏,怎样围能让花坛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活动流程:
第一步(动手测量):分组到现场观察,确认 “靠墙一侧的长度限制”(如墙长 10 米,避免解出的边长超过墙长),记录关键数据。
第二步(建立方程):设垂直于墙的边长为 x 米,用 x 表示平行于墙的边长(18 - 2x),列出面积关系式 S = x (18 - 2x),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若求 “面积为 40 平方米时的边长”,则列 x (18 - 2x) = 40)。
第三步(求解与检验):解一元二次方程,得到两个根后,结合 “墙长限制” 和 “边长为正” 的要求,排除不合题意的根(如 x=5 时,平行于墙的边长为 8 米≤10 米,合理;x=4 时,边长为 10 米,也合理;若 x=10,边长为 - 2 米,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