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一提起北大,咱谁不觉得这哪儿是学校啊,简直是咱好多人心里的 “白月光”!培养出那么多厉害人物,不管是在这儿上学还是教书,光听着就觉得倍儿光荣。可我最近突然琢磨个事儿:北大的老教授退休了都咋过啊?他们家孩子是不是也跟老教授一样拔尖?巧了不是,前阵子刷着个 91 岁北大退休教授的采访,今儿个咱就用河南话唠唠这位老太太的日子,听完保准你觉得 “这才叫活出样儿了”!
一、退休工资一月五位数!老太太却省得能花一年
这位教授叫王秀英,是北大历史系的,早年还去过哈佛、剑桥做访学,写了好些专业书,在史学圈里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2001 年才从北大退休。我一开始最好奇的就是:这么厉害的教授,退休工资得有多少啊?结果老太太自己笑着说:“每个月五位数,最少也一万多。”
听到这儿我还琢磨呢,北京消费多高啊,一月一万多要是爱逛个街、旅个游,说不定俩月就花完了。可人家老太太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省,却省得不委屈自己。她住的是学校给分的教授楼,虽说楼有点老,但采光好、空间敞亮,不用交房租,省了一大笔钱。平时吃饭更简单,直接往北大食堂跑,一荤一素加碗米饭,十来块钱就搞定,味道还说得过去,比自己在家做饭省事又便宜。
老太太说:“我也没什么想买的,衣服够穿就行,也不爱凑那些热闹,这工资啊,居然能撑一年。” 这话一出来我都惊了!一月一万多,一年就是十几万,老太太居然能攒下这么多?后来才知道,她除了吃饭、买点日常用品,几乎没别的开销,偶尔买本专业书,还是打折的时候才下手。咱河南人常说 “细水长流”,老太太这日子过得,才叫真正的细水长流啊!
有回记者问她:“您就不想出去旅旅游,看看外面的世界?” 老太太笑着说:“年轻的时候跑过不少地方,现在年纪大了,就喜欢在学校里待着,熟悉又清净。再说了,想看风景,学校里的未名湖、博雅塔不比外面差,还不用挤火车、住酒店,多舒服。” 你看,这心态多好,不跟别人比,自己过得舒坦就行。
二、仨娃全是北大的!老太太教娃没咋 “管”,全靠 “潜移默化”
要说老太太最让人佩服的,不光是自己厉害,仨孩子也全是 “学霸”—— 俩儿子一个女儿,全考上了北大,连找的对象也都是北大的,这一家子简直是北大 “传奇家庭” 了!咱平时总愁怎么管孩子,辅导作业能气到血压升高,可老太太倒好,说自己没刻意逼过孩子,也没干涉过孩子选专业、选工作,就给孩子营造了个好的学习环境。
老太太说,她和老伴儿都是爱读书的人,以前在家的时候,夫妻俩一有空就坐在书桌前看书、写东西,家里几乎听不到电视声、麻将声,孩子们从小就跟着看,慢慢也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有回小儿子才上小学,看到她在看历史书,就问:“妈妈,这书里讲的都是过去的事儿吗?有意思吗?” 老太太没直接说 “你得看书”,而是把书递给他:“你自己翻翻,觉得有意思就看,没意思咱再看别的。” 结果小儿子一看就入了迷,后来还成了历史系的学生,跟老太太成了 “同行”。
她从不命令孩子 “必须考多少分”“必须上哪个大学”,而是跟孩子说:“你得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儿,然后好好去做,不管选什么,妈妈都支持你。” 大儿子一开始想学生物,老太太身边有人说 “学生物不好找工作”,劝她拦着点,可老太太没听,反而帮儿子找了好多生物方面的书,还托人给儿子找了个北大生物系的老师做指导。后来大儿子不仅考上了北大生物系,还出国读了博士,成了行业里的专家。
老太太说:“管孩子不能太急,也不能太严,得有耐心,帮他们找着适合自己的方向。你越逼他,他越反感;你给他空间,他反而能做好。” 这话听着特实在,比那些 “教育专家” 讲的大道理管用多了。咱河南老家好多家长总说 “我都是为了你好”,可有时候 “为了你好” 反而成了孩子的负担,真该学学老太太这 “潜移默化” 的教育方式。
三、91 岁还能爬山!爱读四门外语,精神头比年轻人足
再说说老太太的身体,91 岁的人了,精神头比好多六七十岁的老人都足,走路不用拄拐杖,说话思路清晰,声音也洪亮。记者问她保养秘诀,她说自己从小就爱运动,年轻时还是学校篮球队的,虽说现在打不了篮球了,但每天都会在学校里散步,早上绕着未名湖走两圈,下午再去操场走一会儿,一天下来能走个五六千步。
有回学校组织退休教授去爬香山,好多七八十岁的教授都打了退堂鼓,老太太却跟着爬了上去,虽然走得慢,但没歇几次,下来的时候还跟年轻人开玩笑:“你们年轻人爬得快,可我也没落下太远嘛!” 我这三十来岁的人,平时下班就想躺沙发上,别说爬山了,连散步都懒得去,跟老太太比真是差远了。
除了运动,老太太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她说 “读书是我这辈子最大的乐趣”。不光读自己专业的历史书,还自学了英语、法语、德语、日语四门外语,现在还能看外文原版书。有回记者看到她书桌上放着一本英文的历史著作,就问她:“您这么大年纪了,还学外语干嘛?” 老太太说:“多学一门外语,就能多看到一些不一样的知识,还能锻炼脑子,省得年纪大了忘事。”
她读书还特别认真,书上画满了横线,旁边还写着笔记,有的笔记还是用外语写的。她说:“读书不能光看个热闹,得琢磨里面的道理,把有用的东西记下来,这样才不算白读。” 有回她看到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史的书,里面有个观点跟她以前的研究不一样,她就翻了好多资料,还跟以前的同事打电话讨论,最后写成了一篇短文,发表在了专业期刊上。咱别说九十岁了,就是二三十岁的人,能有这股子钻研劲儿的也不多啊!
四、从不生气!老太太的长寿秘诀:心态好,不瞎操心
问起老太太为啥这么长寿,她笑着说:“哪有什么特别的秘诀,就是心态好,从来不生气。” 她说自己一辈子没跟人红过脸,遇到不开心的事儿,转眼就忘了。有回学校给退休教授发福利,因为工作人员的疏忽,把她的福利漏发了,后来工作人员上门道歉,还想补偿她,可老太太却说:“没事儿,你们也不是故意的,以后注意点就行,不用补偿。”
她常说:“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惩罚自己,你犯了错,我还得跟着受气,这不划算。” 以前有个学生跟她做研究,因为粗心犯了个错,导致研究进度慢了不少,学生特别愧疚,跟老太太道歉的时候都快哭了,可老太太没怪他,反而说:“谁没犯过错啊,下次注意点就行,咱们一起把问题解决了。” 后来那个学生特别感激她,现在还经常来看她。
老太太对现在的生活也特满足,没什么遗憾的,也不瞎操心。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家庭和工作,过得挺好,她从不干涉孩子们的生活,也不催着孩子们生孩子、抱孙子。她说:“孩子们有自己的日子要过,我管好自己就行,别给他们添麻烦。” 有回女儿想接她去家里住,方便照顾她,可老太太说:“我在学校住惯了,这儿有老朋友,还有我喜欢的书,你们不用惦记我,有空来看看我就行。”
想想咱们平时,一点小事就上火,比如路上被人蹭了车、工作上被领导批评了,就能郁闷好几天,跟老太太比真是太不应该了。老太太说:“日子过得开心不开心,全看自己怎么想,你往好处想,日子就过得好;你总往坏处想,天天都得愁眉苦脸的。” 这话太实在了,咱河南人常说 “知足常乐”,老太太就是把这四个字活明白了。
五、不追大富大贵,自己舒服就行!普通人也能学的 “幸福经”
说真的,老太太这日子不是那种大富大贵的,没有豪车豪宅,也没有山珍海味,可看着特踏实、特幸福。有够用的钱,不用为生计发愁;有出息的孩子,不用为他们操心;自己还爱看书、爱运动,精神生活丰富;心态又好,天天都开开心心的。
咱们普通人可能没法跟老太太一样,考上北大当教授,也没法让孩子都上北大,但老太太身上有好多东西咱都能学:学她的节俭,不铺张浪费,把日子过得细水长流;学她不生气的心态,遇到事儿别钻牛角尖,多往好处想;学她爱读书的习惯,不管多大年纪,都别停下学习的脚步;学她对孩子的包容,别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给他们空间和支持。
有回记者问老太太:“您觉得自己是别人的榜样吗?” 老太太笑着说:“我可不想当什么榜样,我就是个普通的老太太,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就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不用跟别人比,自己过得舒服、开心,就是最好的日子。”
这话太对了!咱们总想着 “别人有啥我也得有”“别人过得好我也得过得好”,可越比越累,越比越不开心。其实啊,日子是自己过的,跟别人没关系。就像咱河南老家的人常说的 “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不管是有钱还是没钱,不管是孩子有出息还是没那么拔尖,只要自己过得踏实、开心,就是最好的生活。
六、结语:日子过得踏实,比啥都强
唠完王秀英老太太的日子,我心里挺有感触的。她这辈子没追求过什么大富大贵,就凭着自己的努力做学问,凭着好心态过日子,凭着对孩子的包容教育出了优秀的子女,活成了好多人羡慕的样子。
其实咱们普通人也能像老太太一样,把日子过好。不用赚太多钱,够花就行;不用孩子多拔尖,健康快乐就行;不用每天都过得轰轰烈烈,平平淡淡、踏踏实实就行。关键是要有个好心态,别生气、别瞎操心,多做自己喜欢的事儿,比如读读书、散散步,跟家人朋友聊聊天。
希望咱们都能学学老太太的 “幸福经”,把自己的日子过得踏实、开心,不管多大年纪,都能活出自己的样儿来。毕竟啊,日子过得踏实,比啥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