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关于中小学春秋假的消息在家长圈刷屏,引发广泛关注。
9月16日,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直指提振消费、扩大内需。
其中第13条尤其引人瞩目:
在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气候条件、生产安排、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等因素,科学调整每学年的教学和放假时间, 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
一纸文件,不仅可能改变中小学生的假期结构,或许还将重塑学习节奏和家庭生活方式。
说起长假,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国庆“黄金周”。二十多年来,它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可家长们的调侃也从来没停过:国庆带孩子出去玩,不是人挤人“挤瘦”了,就是胡吃海塞“变肿”了。
假日经济热度虽高,实际体验却一言难尽。越来越多的家庭渴望更灵活、更人性化的假期安排。
而眼下,北京部分高校已经率先行动。
9月15日,北京科技大学宣布:国庆节(7天)+中秋节(1天)+秋假(3天),连放11天!加上9月27日不调休,这次总共放12天。
北京理工大学连放10天
北大连放8天,9月28日、10月11日不调休
北京语言大学连放8天,9月28日、10月11日不调休
更早之前,北信科就已试行春假,学校宣布2025年4月7日至13日放春假!
人大校历中也明确安排4月底放春假。
高校春秋假陆续落地,中小学离“假期升级”还会远吗?多地试行春秋假,北京是否会跟进?春秋两季增加了假期,寒暑假是否会相应缩短?具体内容一起来看——
多地试行春秋假
秋假与国庆长假衔接?
中小学春秋假,真的来了?!
不仅来了,更已经在全国多地落地实施!
杭州自2004年起就率先“吃螃蟹”。近年来一般在 5月前后放春假, 10月前后放秋假。
湖北恩施2014年就在义务教育阶段试行春假,2017年起在全州义务教育学校放春假和秋假,每次2到3天,大都是 与法定节假日或双休日衔接,让家庭假期安排更加灵活多元。
今年以来,“春秋假”三个字从春天火到了秋天!
三月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政策一出,多地迅速跟进:
广东佛山市教育局8月发布通知:明确新学年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春秋假试点。秋假3天,安排在11月12日-14日;春假2天,安排在“五一”假期前后。
江苏省近日发布《关于印发江苏省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若干措施的通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试行将 “五一”前3个工作日设为中小学春假, “国庆”前3个工作日设为中小学秋假,与法定假日衔接,推动错峰休假。
浙江绍兴9月2日《2025年提振消费政策新闻发布会实录》宣布全市推行春秋假,并配套免费托管,鼓励亲子错峰出游。
成都也传来声音,支持学校在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学段特点和研学活动等实际需要,探索实行春秋假,并 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校内托管服务。
这么多城市已经迈出实质一步,北京的中小学生,啥时候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春秋假呢?
北京春秋假
换种方式落地!
眼下,北京的情况如何?
据了解,有些学校的孩子,已经尝到了春秋假的甜头!
比如海淀的部分大学子弟学校,节假日安排和大学同步。
人大有放春假的传统,人大附小也跟着享受“春假+五一”连休的待遇。
北大五一不调休,北大附小同样不调休。
大学放假我放假,这波操作让不少家长直呼“羡慕哭了”!
话说回来,家长们与其羡慕“别人家的学校”,不如重点关注 最新政策释放的三大信号:
第一,刚刚发布的文件里, 首次提出“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的同时,“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
第二,文件里 首次出现“鼓励”二字!
要知道,从2013年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到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再到2020年教育部对全国人大代表第1966号建议的答复,多个文件都没提过“鼓励”。
这两个字一加,凸显出政策支持力度,意味着中小学春秋假正从探索阶段走向积极推动。
最关键的是,政策一再强调“两个不变”:
一是放假总天数不变,二是教学时间总量保持不变。
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已分别对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学校每学年的教学时间、社会实践、机动时间、节假日时间做出相应规定。
如义务教育阶段每学年上课时间 35周,学校机动时间 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游学等,节假日时间共 13周;普通高中每学年教学时间 40周,社会实践 1周,假期 11周。
这不是简单增加假期,而是 在开齐课程、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对假期结构进行优化调整,让孩子能劳逸结合,家长也能更好协调休假。
那么北京大多数中小学目前是什么情况?
西城区某中学相关负责人透露, 学校春季社会实践将近一周,秋季目前还不太清楚。
多位中学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没有收到春秋假的通知安排,暂时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学校的假期都需要以上级部门统一安排为准,不能私自放假。
据了解,目前北京中小学校尚未收到关于春秋假的相关通知。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没有“春秋假”之名,但北京不少中小学早已行动起来: 春季有研学课程,会外出研学一周,体验不同地域文化,进行项目研究;秋季则通常安排在市内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而这,不正是家长想看到的春秋假的意义么。
缩短寒暑假放春秋假!
你支持吗?
网上家长对春秋假的态度,俨然分成了两派。
一边是心动不已、举双手赞成的支持者。
另一边则是忧心忡忡,尤其是为看护问题发愁的双职工家庭。
相关调查曾显示,超七成受访者支持放春秋假。
而这次最牵动家长神经的,是文件中那句“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
有的家长直言,寒暑假本来就是为了避开极端天气。如果为此让孩子在最冷或是最热的时候上课,岂不是本末倒置?
说到底,春秋假不再只是一个假期安排,更是一道关乎教育理念、社会支持与家庭协作的“综合题”。
至于解题思路,杭州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免费托管服务,孩子自愿报名,学校组织活动。
有人建议 各地的春秋假时间适当错开,方便错峰出行。
还有人呼吁整合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资源,让不能外出的学生也能享有多元丰富的资源。
也有专家提出建立“必放+选放”的弹性机制,规定基础假期天数,允许各地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微调时间。
无论如何,让春秋假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第二课堂”,还需要各方一起努力。
它需要学校提供更丰富的资源,推动教师转变观念,需要企业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给予家长更多陪伴的底气,也需要每个家庭提前做好规划。
编辑 | 京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