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学生将迎来新版教材,新教材将更加重视思维和阅读!为了方便广大学生在暑假预习新学期的课本知识,我们整理了2025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一电子课本,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希望对同学们的暑期学习有所帮助。
以下是部分内容截图,完整信息请查看 PDF 文件












一、进阶版 “游戏化探究”:让孩子成为科学活动的主导者
4 年级孩子正处于 “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的关键期,带角色、有成果的游戏能更深度激活他们的探索欲。
1. 角色沉浸式知识游戏:在情境中内化概念
- “科学小老师” 备课挑战:家长故意提出课本相关的 “糊涂问题”,比如 “为什么冬天摸铁和木头,铁更凉?”,让孩子化身 “小老师” 备课讲解。过程中引导他翻课本找依据、画简单示意图,最后用 3 分钟 “上课”,家长需认真听讲并提问(如 “那夏天摸它们会一样吗?”),帮孩子梳理知识逻辑。
- “错题诊所” 角色扮演:把错题变成 “病人病例”,比如 “冰融化后质量变小” 标注为 “质量认知感冒症”。孩子作为 “科学医生”,需用红笔 “诊断” 错误原因、写下 “治疗方案”(如 “用冰块称重实验验证”),每治好 3 个 “病人”,奖励 “实验药剂包”(内含简单实验材料)。
2. 成果可视化实践游戏:在创造中理解原理
- “家庭实验室” 项目制挑战:给孩子设定 “生活难题解决” 任务,比如 “怎样让桌上的水珠更快消失?”,提供纸巾、风扇、阳光等条件。让他设计 3 种方案,用 “画图 + 文字” 记录每种方法的耗时与现象,最后总结 “蒸发快慢的秘密”,将结果贴在 “实验室成果墙” 上。
- “材料魔法秀” 创意竞赛:准备 A4 纸、硬币、胶带等材料,发布 “纸桥承重挑战”—— 要求纸桥高度不低于 10 厘米,能承载最多硬币。家长可先示范 “失败案例”(如平展的纸无法承重),再让孩子尝试折叠、卷曲等不同造型,测试后一起分析 “瓦楞状结构承重力强” 的原因,最后颁发 “最佳工程师” 证书。
二、沉浸式 “生活拓展”:让科学成为可触摸的日常
跳出 “读与看” 的传统模式,通过 “亲身体验 + 成果输出”,让孩子感受到科学的实用价值。
1. 五感联动科普体验:比书本更生动的认知载体
- “会说话” 的科普读物:选择视听结合的互动书籍,比如《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视听版,每遇到知识点(如 “植物光合作用”),扫码观看动画后,和孩子玩 “情景再现”—— 用绿色卡纸做叶子、手电筒当阳光,模拟光合过程。阅读后鼓励孩子用黏土捏出 “知识模型”,加深记忆。
- “家庭科学剧场”:利用短视频素材设计互动环节,比如看完《科学动物园》中 “蜜蜂采蜜” 片段后,和孩子用彩纸做蜜蜂道具,模拟 “跳 8 字舞传递信息” 的过程;看 B 站 “光的反射” 视频后,用镜子、手电筒玩 “光斑捉迷藏”,让孩子指挥家长调整镜子角度,把光斑照到指定位置。
2. 生活场景探究:把疑问变成研究课题
- “微型生态观察员” 计划:在阳台种绿豆或黄豆,和孩子一起做 “萌发日记”—— 每天用照片 + 一句话记录(如 “第 3 天,芽比昨天长了 1 厘米,根须变多了”),周末对比 “有水 vs 无水”“有光 vs 无光” 的两组种子差异,对应课本 “植物生长条件” 知识点。成熟后收获豆子,煮食时让孩子说说 “种子变成了什么”,感受生命周期。
- “厨房科学实验室”:利用食材做安全实验,比如 “会跳舞的盐”—— 在蒙保鲜膜的碗上撒盐,家长说话时让孩子观察盐粒跳动,再让他尝试 “改变声音大小”,记录盐的跳动幅度,理解 “声音是振动产生的”;做 “彩虹密度塔” 时,用糖水、清水加色素,让孩子分层倒入观察,总结 “重的液体在下面” 的规律。实验后让孩子设计 “实验说明书”,画步骤图并标注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