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来自贵阳市南明区的192名中学教师走进贵州省博物馆,开展跨学科联合教研活动。

此次活动以“文物融双科 教研启新思”为主题,贵州省博物馆社教部讲解员武俊彦、宋佳做专题分享,他们将馆藏的古夜郎青铜重器、多彩民族非遗瑰宝、茶马古道商贸遗存等不可再生的原生文化资源,转化为中学跨学科教育的核心赋能素材。让镌刻着贵州历史密码、凝结着民族智慧的文物,不再是玻璃展柜里的静态展品,而成为串联语文、历史、美术、地理等学科的动态文化线索。

活动现场,博物馆社教团队与南明区中学教师频频互动,共同解码文物背后的跨学科价值:以文物年代脉络为轴线,构建历史教学中的贵州发展坐标系;以文物出土地理为依托,解读地理学科中的自然与人文共生关系等。

研讨旨在推动博物馆资源为教育创新赋能,开放社教专业力量,给学校提供“从文物解读到课堂落地”的全链条教研支持,真正让博物馆成为中学教育的“第二课堂”、文化传承的实践阵地,让博物馆与学校跨学科教育扎根于贵州本土文化的深厚土壤。

“这是一次馆校教育资源的精准对接,更是博物馆以公共文化平台之力,赋能中学教育创新、传承贵州本土文化的深度实践。”贵州省博物馆副馆长李甫表示,省博以平台为基、以文物为核,积极开展馆校合作,既是对“让文物活起来”的教育实践,更是为贵州文化传承、学校教育创新注入文化动能的生动注脚。未来,省博将继续以馆为桥,链接更多教育力量,让贵州的历史文脉在跨学科教育中代代相传,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赵相康
图/贵州省博物馆提供
编辑/明雪
二审/姚曼
三审/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