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写动辄10万字起步或厚达近百页的论文,而是凭借一份实践成果就能获得博士学位?据《光明日报》报道,近日,经清华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该校首位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工程博士研究生、2019级聂海亮被授予工程博士专业学位。
清华大学此举并非“自做主张”。202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规定将实践成果纳入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标准。这意味着,自今年起,从法律角度讲,我国研究生申请学位不再只有写毕业论文或做毕业设计这一个选项。
也是在最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布通知,明确2026届本科毕业生可申请用高水平竞赛获奖、创新实践项目结题、学术论文发表、发明专利授权四类成果,替代毕业设计(论文)。此前,已有北京邮电大学、浙江林业大学、天津大学等多所高校允许本科生以除毕业设计(论文)之外的相关成果申请学位。
虽离开大学校园多年,但那些奋战毕业论文的记忆在我脑中依然清晰。从本科时给观察到的粗浅现象套上理论,到硕士阶段归纳、抽象能力明显提升,可以说,本硕两篇毕业论文见证了我在专业上的进步。但平心而论,这样的进步显然并不必须要经由写毕业论文来实现。
近年来,舆论场上不时会有关于本科生是否需要写毕业论文的讨论,反对者认为大多数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形式大于内容,可能浪费学生和老师的时间;赞成者认为这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认真对待专业和学业。争论背后,其实有个共同点,即如何衡量高校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如果一些应用型专业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实践能力,一些学生更擅长技术创新、艺术创作,那么写毕业论文多少有些削足适履。
眼下,有高校以实践成果获得博士学位、试点本科生毕业论文替代方案,可见随着更符合现实情况的政策和法律出台,不同的成才路径正在更广泛地获得认可。对高校学子来说,有了多元评价体系撑腰,可以更有底气地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对理论研究有浓厚兴趣的可埋头写优质论文,有志于创新创造者则可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实践活动中。对用人单位来说,也会一定程度摆脱毕业生“有文凭没实际技能”的烦恼,吃到人才与岗位适配度提升的甜头。从社会层面看,近年来我国对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高校更多维度的培养模式,也是对这一趋势的呼应。
有必要提醒,那些正在找寻毕业设计(论文)替代方案的高校,改革过程中须防止多元考核模式变成少数人钻空子的机会。
放宽学位申请条件,绝不等同于放低学位申请标准。清华大学学生聂海亮的实践成果,被答辩委员会认为解决了相关“卡脖子”难题且具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布的毕业论文替代方案,对相关成果的具体要求也相当严格。这些都表明,想以非常规的方式毕业,学生往往需在特定方面具备远高于平均水平的素质和能力。
提供条件支持学生主动探索与尝试,发现、发展自己的爱好与所长,这本就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和使命所在,当教育成果能以“各美其美”的方式被呈现,学子们在成才之路上将会走得更稳更远。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上一篇:教育部发布10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