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事关立德树人,事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近日,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突出问题和阶段性特点,教育部以“小切口”为突破,面对新形势,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做深做实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今天的“教育强国建设专家谈”专栏,一起来听专家说——
10月2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晚间新闻》播出报道《提升中小学生心理素质 促进健康成长》
10月2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刊播报道《缓解升学焦虑、保证睡眠充足 教育部发布十条措施保障学生心理健康》,一起来听专家怎么说
从制度层面进行源头治理
缓解焦虑
看政策
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学业压力和升学焦虑,是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的主要挑战。《十条措施》提出,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严禁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日常测试频次,合理设置考试难度,不得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
专家解读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张俊认为,《十条措施》从制度层面上对学生的学业压力进行了源头治理。

张俊:重塑了评价的导向,旨在打破“唯分数论”这样的一个焦虑的来源。不得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从制度上切断了分数排名焦虑的链条,引导学校、老师、家长从提分转向育人,转向学生全面发展和心理品质。
看政策
《十条措施》提出,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继续严控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缓解学生和家长升学焦虑。
专家解读
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董奇认为,通过改革,可以逐步缓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困境,从制度层面缓解因升学带来的焦虑。
董奇:因为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更良好的教育,但是目前教育还是存在差异的。如果我们更好地做好优质均衡,更好地提供优质的基础教育供给,这样我想家长群体享受优质教育的焦虑可能就会大大降低。
抓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关键环节
确保政策落实到地
看政策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十条措施》创新性地将体育锻炼、睡眠管理、科学用网等纳入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全面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培养学生健康用网习惯。
专家解读
董奇认为,《十条措施》聚焦促进学生健康行为养成,切实抓住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关键环节,确保政策落实到地。
董奇:国家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了全面、持续的调研,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孩子睡眠的缺乏及运动锻炼的不足,持续上网,这些对他的大脑的结构功能的发展是有损害的,进而对他的这个认知学习、心理能力也都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其实这个举措非常系统,内容也很多,要加强过程的督导,真正把举措落实到位。
凝聚多方合力
系统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护网络
看政策
心理健康教育是贯穿育人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单一依靠学校无法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复杂问题,《十条措施》强调推进学校持续加强“教联体”建设,密切家校协同。
专家解读
张俊认为,只有凝聚多方合力,才能构建学校支持、家庭关爱、部门协同的心理健康防护网络。
张俊:比如说第九条,每年要组织两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事实上它就是对2023年协同育人意见的具体要求的落实。有了这些保障,那么开展家校社协同,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学校开展家校沟通等等,它就不再是一个选项,而是一个必须做的题目,是确保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工作落地的制度基础。
看政策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要落地见效,离不开坚实的制度支撑。《十条措施》在监测预警、测评规范、部门协同、危机干预等方面作出了系统安排。
专家解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十条措施》将心理健康服务从“被动等待”转向“主动延伸”,打造“预防-筛查-干预-转介”的完整闭环。
储朝晖:相对比原来的涉及学生心理问题的政策,要求更加细致,更加严格。那么整体来说呢,注意到从预防端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这个心理问题,不能出了问题才出一个措施,而应该从源头上预防。
来源 |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记者 李欣 高晨源 石熠龙)
教育强国建设专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