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学生将迎来新版教材,新教材将更加重视思维和阅读!为了方便广大学生在暑假预习新学期的课本知识,我们整理了2025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一电子课本,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希望对同学们的暑期学习有所帮助。
如需全套电子课本PDF版,请关注公众号“桃李科普”回复:“电子课本”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电子课本在线阅读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模块的核心实验围绕 “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特性影响因素” 展开,以下是 3 个高频实验的详细步骤,包含操作流程、现象观察和结论总结:
实验 1: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核心实验)
实验目的
验证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理解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的规律。
实验器材
- 钢尺(或塑料尺)、音叉、细线、乒乓球、小锤、桌面。
实验步骤
- 用钢尺验证振动与发声的关系
- 将钢尺一端固定在桌面边缘,另一端伸出桌面约 10cm,用手按住固定端;
- 用另一只手轻轻拨动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听是否有声音产生,同时观察钢尺的状态;
- 待钢尺振动减弱、声音变小后,用手按住钢尺伸出端,使其停止振动,观察声音是否消失。
- 用音叉和乒乓球验证微小振动(转换法)
- 用细线将乒乓球悬挂在铁架台(或手捏细线一端),使乒乓球静止;
- 用小锤轻敲音叉,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同时将音叉的振动端靠近乒乓球(不接触);
- 观察乒乓球是否被音叉弹开,记录现象;
- 待音叉声音减弱后,再次将其靠近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变化。
实验现象
- 步骤 1:拨动钢尺时,钢尺上下振动,同时听到声音;按住钢尺使其停止振动,声音立即消失。
- 步骤 2:敲击后的音叉靠近乒乓球时,乒乓球被弹开;音叉声音减弱后,乒乓球弹开的幅度变小。
实验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实验 2: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实验目的
验证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器材
- 带有橡皮塞的玻璃钟罩、电铃(或手机)、抽气机、盛水的烧杯、两个石块。
实验步骤
- 探究气体能否传声
- 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或播放音乐的手机)放入玻璃钟罩内,用橡皮塞密封钟罩口;
- 听钟罩外能听到的声音大小,记录初始音量;
- 用抽气机逐渐抽出钟罩内的空气,过程中持续听声音的变化;
- 停止抽气,再缓慢向钟罩内通入空气,观察声音的变化。
- 探究液体能否传声
- 在盛水的烧杯中放入两个石块,将耳朵贴近烧杯壁(不接触水);
- 用另一只手在水中敲击两个石块,听是否能听到敲击声。
- 探究固体能否传声
- 让一名同学将耳朵贴在课桌的一端,另一名同学在课桌的另一端轻轻敲击桌面(力度适中,避免桌面振动过大);
- 交换角色,重复实验,观察是否能听到敲击声。
实验现象
- 步骤 1:抽气过程中,钟罩外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通入空气后,声音逐渐变大。
- 步骤 2:耳朵贴近烧杯壁时,能清晰听到水中石块的敲击声。
- 步骤 3:耳朵贴桌面时,能听到桌面另一端的敲击声,且声音比空气中传播更清晰。
实验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真空(无介质)不能传声,且固体传声效果优于液体和气体。
实验 3:探究影响声音音调、响度的因素
实验目的
区分音调与响度的不同,明确 “音调由频率决定,响度由振幅决定”。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 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频率)
- 将钢尺一端固定在桌面,第一次伸出桌面约 15cm,用相同力度拨动钢尺,听声音的高低(音调),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
- 第二次将钢尺伸出桌面约 5cm(缩短伸出长度),用同样力度拨动,听音调变化,对比两次振动的快慢(频率)。
- 探究影响响度的因素(振幅)
- 用小锤轻敲音叉(力度小),听声音的强弱(响度),同时将音叉靠近悬挂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弹开的幅度(振幅);
- 用小锤重敲同一音叉(力度大),重复上述操作,对比两次声音的响度和乒乓球弹开的幅度。
实验现象
- 步骤 1:钢尺伸出桌面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听到的音调越高;伸出越长,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 步骤 2:重敲音叉时,声音越响(响度越大),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大(振幅越大);轻敲时则相反。
实验结论
- 音调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 响度的大小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