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德育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一行走进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通识学院(工程中心)国学馆,在该校黄春博士的细致讲解下,沉浸式探寻这所工科高校在传统文化育人领域的深耕与创新。从兼具实用与美学的特色场馆到跨界融合的育人实践,国学馆以千万余元打造的文化空间与育人体系,让调研团队深刻感受到西部高校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德育创新中的硬核实力。

一、“新儒匠精神”引领育人方向,文化技能双融驱动职教出海
在调研中,黄春博士重点介绍了学校以“新儒匠精神”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强调在职业教育中融合传统文化涵养与现代技能训练,培育既有文化底蕴又有技术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学校依托国学馆平台,推动“文化技能双融驱动职教出海”战略,将川江号子等非遗项目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记录与传播,并借助远程智慧教室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助力中国职教模式与文化走向世界。
二、多维场馆铸根基,传统文化可感可学
“这一层楼涵盖服饰馆、民俗馆、曲艺馆、天文馆等8个特色场馆、同时还配有远程智慧教室、川江号子国家级非遗大师工作坊、中华茶艺展示室,都是师生日常教学与实践的重要场所。”黄博士边走边介绍,引领调研团队走进书法馆。馆内古色古香的桌椅整齐排列,笔墨纸砚一应俱全,并非陈列摆设,而是真正用于学生国学课程的实操教学。调研团队成员不禁感叹:“没想到一所工学院能将传统文化场馆做得如此扎实,北京许多名校的同类设施都难以企及。”

在戏曲馆内,古筝等乐器静静陈列,黄博士介绍,这些乐器不仅供学生选修课程使用,学校还组建了社团,为有考级和乐器爱好需求的学生提供专业指导,目前已有多位10级水平的学生在此常态化练习。而一旁的国学馆内,带有太极八卦图的可收纳桌椅设计精巧,这里既是文化宣讲的研学所,也是学生吟唱经典、感悟传统的精神空间。黄博士提到,川江号子国家级非遗大师工作坊传承人曹光裕先生与学校团队曾携相关表演走出国门,在世界河流文化合唱比赛中斩获佳绩,更登上过央视民歌大赛的舞台。
此外,场馆内的天文历法展区、非遗民俗研究室等,进一步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呈现维度。黄博士表示,学校依托重庆作为长江上游文明带的深厚底蕴,重点开展河流文化与渝东南民俗、少数民族非遗研究,让传统文化研究与地域特色紧密结合。

三、跨界融合破壁垒,德育实践润物无声
作为一所工科高校,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国学馆的育人实践打破了“理工科重技术、轻人文”的刻板印象。黄博士介绍,学校不仅为理科学生开设国学常识、传统技艺、非遗传承与文化涵养等课程,还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需求相结合,在智慧健康学院旅游管理等专业方向中融入茶艺等特色内容,同时为留学生提供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调研过程中,团队注意到学校在硬件设施与文化内涵的融合上颇具匠心。从场馆内蕴含东方美学的装饰设计,到学生亲手参与的文化实践,每一处细节都体现着“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黄博士提到,学校积极开展校际合作,与中小学联动开展研学活动,让高校的优质文化资源辐射更多青少年;同时,通过非遗进校园、文化宣讲等活动,推动传统文化在校园内外的普及与传承。

四、数字赋能非遗传播,文化传承薪火相传
在数字非遗传播方面,学校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与远程教学平台,将川江号子、传统茶艺、民俗节庆等非遗内容进行数字化记录、整理与展示,并通过线上课程、直播展演等形式,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与跨界传播。黄博士表示,国学馆的建设不仅是为了满足校内教学需求,更希望成为地域特色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学校不仅承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还计划进一步加强与中小学、社会企业的合作,将打造的优质资源发挥更大价值。调研团队成员现场拍摄场馆照片分享至社交平台,感慨道:“西部高校在传统文化育人领域的实力已遥遥领先,这样的经验值得让更多人看到。”

此次调研中,黄博士的细致讲解让调研团队全面了解了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国学馆的建设理念与育人成效。调研秘书长总结道:“这所高校以匠心筑就文化场馆,以跨界融合创新育人路径,为新时代高校德育与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范例。期待学校继续发挥资源优势,让传统文化之花在更多青年心中绽放。”
未来,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国学院或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德育实践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