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对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科技教育提出了要求和展望。《意见》中指出,科技素养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不得简单以考试等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片面评价。具体内容一起来看——
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
《意见》对“构建协同贯通的育人体系”提出了要求,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体验和兴趣培养,通过生活化、游戏化的情景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中高年级段强调概念理解和动手探究,在保护学生好奇心的基础上,开展科学实验、项目任务等实践活动,实现“做中学”。
初中阶段则注重实践探究和技术应用,围绕“解决真实问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到了高中阶段,学校应带领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和工程实践,引导他们了解科技前沿动态。
在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的基础上,学校还要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纳入整体规划,比如在科技教育中融入人文元素,引导学生在科学实验、项目探究等活动中,主动思考科技发展对社会、环境及伦理的深远影响;在人文教育中渗透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通过科技史、科学家事迹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科技进步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

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知识
或将引入课堂教学
第一教育也从《意见》中了解到,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还将实现“前沿科技成果向课程教学资源的转化”。
其中,课程资源的转化指的是,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人工智能及量子信息等科技前沿与新兴领域,纵向贯通基础教育各学段,横向统筹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资源,并有效对接高等教育需求,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设计,着力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科技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这对教师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见》指出,鼓励学校探索“科学家+教师”联合授课的“双师课堂”、基于元宇宙虚拟实验室等前沿技术的“未来课堂”。
教师还需统筹教学实施与作业管理,科学设计探究性、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研讨、动手实验、实践探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
为了健全科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意见》中提到,今后,科技教育将全面融入教师培养与培训体系中,定向培育具备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教育人才。
推行“学术+产业”双导师制,选派教师赴科研院所、高新企业挂职,同时,也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安排专家到中小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科技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学指导。

将科技素养纳入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课堂的变革也推动了评价方式的变革,《意见》,要求教师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等多元化、发展性评价方式,不得简单以考试等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片面评价。
学校可通过开发“科技素养数字画像”,追踪学生创新能力成长轨迹,重点关注学生在合作学习、科学探究、工程设计、动手实践等活动中,观察、记录、分析与表达等学习行为以及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学习态度、知识结构、认知过程、反思意识、创新思维和迭代能力等,并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科技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此外,学校还需加强科技实验室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打造科技探究体验学习空间,为学生体验真实情境下的科技探究实验和工程技术实践提供平台。
在打造线下空间的基础上,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数字化虚拟场馆和智能化学习课程,为学生提供虚拟仿真科学实验与工程实践等数字化学习场景,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据悉,未来,有关部门还计划建立科技教育全球知识库,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中小学科技教育研究与实践,推动国际青少年科创成果展示交流,推行双导师制项目学习,聘请诺贝尔奖得主等国际专家在线指导,培养学生全球意识和创新能力。


图文:第一教育
转录编辑:陈怡婷
初审:陈依婷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