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特聘督陈默
孩子愿不愿意跟你沟通,关键在于你能否配得上他的信任—
以下内容整理自陈默在第八届IEIC大会上的演讲《父母,你照顾好你的孩子了吗?》:
不管是读国际学校,还是体制内学校,你的孩子首先得是一个健康的人。
但现在想养育出一个健康的孩子,其实并不容易。我在临床中接触过不少孩子,比如初中生、高中生有大量掉发的情况,小学生则吃得极少。
家长们,你们真的照顾好孩子了吗?
今天我们就聊聊最基础、最核心的事:家长的责任。
照顾好自己的孩子,本身就是家长的天职。
首先是饮食和冷暖问题。有位小学三年级孩子的妈妈来找我,不问别的,只问:“班里同学都在报各种兴趣班,我家孩子啥班都没报,老师你看他适合报什么?”
我直接跟她说:“先关注孩子的吃饭问题。”
她很疑惑,我解释道:“你看孩子严重挑食,吃饭又慢又少,脸上的气色就说明了一切,像老人一样暗沉,脾胃明显很虚弱。这种情况下,你该带他找老中医开膏方调理脾胃,而不是纠结报什么班。”
所以,先把孩子的饮食和冷暖照顾周到,才是养育的根本。
我家楼下是一所市重点高中,每年高三学生都会在附近租房。我经常在电梯里看到他们,早上出门就啃一个冷面包、喝一杯冷牛奶。
每次看到这一幕,我都觉得这样的家长不够负责,高三孩子正是需要营养的时候,早上连一顿舒舒服服的饭都吃不上,家长却把所有精力放在要求孩子考学上,忽略了最基本的照顾。
再来说说睡眠问题。现在很多家庭都在为孩子睡觉的事烦恼,其实睡眠是有明确时间标准的——
1-3年级:晚上9点
4-6年级:晚上9点半
初一:晚上10点
初二、初三:晚上10点半
高中生:可以放宽到晚上11点
你们家的孩子能做到吗?为什么做不到?不是做不到,而是家长没有在这上面用心,也没有主动帮孩子养成好习惯。
家庭教育里,有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学睡觉”,这是孩子只能在家庭里学到的能力,你教会他了吗?
会养孩子的家长是怎么做的?睡前一刻钟,关掉家里所有大灯,只开一盏小灯,自己也不再说话。孩子受环境暗示,自然会犯困,这时再让他去洗漱,上床后就能倒头就睡。而且周六、周日,就让孩子睡到自然醒。
很多孩子光看脸色就知道没睡好,哪怕是周末也得不到充分休息。别再拿“作业多”做借口,不让孩子准时睡觉,本质上就是家长不会养孩子。
再说说免疫力的问题。现在的小学生从早忙到晚,时间被各种事情排得满满当当,免疫力早就被损伤了——哮喘、过敏、特异性皮肤病,更严重的还会出现肾综合症。
中医常说“恐伤肾”,一个孩子总害怕考不好、怕被老师骂、怕被家长说,长期处于恐惧中,肾功能就会受影响,而过敏、哮喘这些症状,就是免疫力下降的表现。
如果你的孩子有这些问题,家长别急着找原因,先检讨自己:是不是把“养”的优先级放得太低了?
孩子,尤其是小孩子,需要在地板上打滚,需要有无所事事的空间,需要对着窗户发呆。
可现在的孩子,每一分钟都被家长安排得明明白白。
家长的角色,不是老师,也不是教导主任,而是孩子心理状态的守护者。就像妻子关心丈夫的心情一样,你有没有关心孩子每天回家的情绪?
很多家长一开口就是“作业多不多?快点做,来得及吗?”,从来不问“你今天开心吗?有没有什么想跟我说的?”
不少高中生跟我说:“爸妈在家里聊的永远是钱,这样的对话,我根本不想参与。”

有位妈妈带孩子来咨询,抱怨孩子是“白眼狼”,一个星期跟她说不上两句话。可孩子坐下来跟我聊,一小时都没停过。
所以,孩子愿不愿意跟你沟通,关键在于你能否配得上他的信任——你能跟他平等对话吗?你说的话、关注的事,是他所在意的吗?
只有让孩子觉得跟爸妈说话有用,他才会把心里话告诉你,你才能真正了解他的想法、他的困惑。
孩子回家后板着脸、把门一关不愿理人,可能是跟同学闹了矛盾,也可能是被老师批评了。这时家长别硬闯,也别指责。
如果孩子一表露情绪,家长就打击、教训他,他慢慢就会觉得“还是不说为好”。
可家本该是港湾啊!外面有风雨,孩子回到家,应该能放心哭诉,能得到理解,能听到“别怕,爸爸妈妈都在”。
事实上,很多家长连自己配偶的情绪都处理不好,连自己的情绪都起伏不定,更别说帮助孩子了。
我希望家长对孩子提出高要求之前,先打理好自己的情绪。看到孩子脸色不好,睡前多问一句:“你今天是不是很累?是不是有不开心的事?”
每天这样简单的安抚,能帮孩子调整好情绪,第二天他才能开开心心地去学校。
一个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走到哪里都会被接纳,不管是读国际学校还是体制内学校,都能得到良好发展。所以,家长们,请先回归最根本的责任——照顾好你的孩子,照顾好他的身体,也照顾好他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