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让孩子爱学习会学习父母研修营》课程文稿)
内驱力,是一种内在动力,在心理学上,内驱力和动机往往被作为同义词。动机的定义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将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心理学家认为, 动机有三个功能,一是激发,激发一个人产生某种行为,二是指向,让行为指向某个目标,三是维持和调节,也就是让行为持续一定时间,并调节行为的强度和方向。
很多父母寄希望于培养孩子的习惯能让孩子做事更有动力,是因为他们误以为习惯有这三个功能,但实际上, 习惯只不过是在一定时间内持续的惯常行为,没有“动机”来激发,这种行为就只是敷衍了事的表面文章,甚至它们的产生都很困难。所以,很多父母会发现,自己想培养孩子某个习惯时,孩子的配合度非常低,而且好不容易培养出来某个习惯,大人稍微放松一下监控,那个习惯就很可能又消失不见了。
那么, 孩子做好某件事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又是怎么来的呢?咱们来看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 人人都会追求优越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们普遍的动机。
这是著名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观点。阿德勒认为,人类的行为都受到“向上意志”的支配,每个人都有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都希望出人头地,谁都都不甘平庸、不喜欢低下和屈从、不喜欢被人轻视,不喜欢因此产生的不安全感,儿童和成人都是如此,所以人人都会追求更高的目标,只有这样,人的心理才会获得补偿、日渐完美。
他说:“人人都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具有唯一性。它取决于个人划定的人生意义,这种意义并非只是表面文章,而是体现在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中,它就像一首自创的美妙曲子贯穿人的一生。” “在我们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了人生的意义。这并不是通过数学精算出来的,而是在暗中摸索到的。我们就像盲人摸象一般在整体中摸索,对事物的局部一点点地认知,然后做出相应的解读。”
如果你接触过阿德勒的观点,再用心观察自家孩子,你就会发现,一个一两岁的孩子,已经会对“我很棒”做出特别满意的反应;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游戏成功时会感到兴奋,和小伙伴一起玩时,如果受到轻视,会感到特别愤怒和羞耻。
在阿德勒看来,对优越感的追求,在孩子“越变越好”还是“越变越坏”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追求优越感,既会驱动一个孩子“向上”,也会诱使一个孩子“向下”。
进入追求优越感的良性轨道,孩子会持续地用已经证明能带来优越感的行为来继续保持优越感。就我个人的体验,“优越感”是一种让人“上瘾”的感受,一个人,包括孩子,一旦体验过,就不想轻易放弃,甚至在面临不利状况时,也愿意付出艰苦的努力来重新获得优越感。
进入追求优越感的不良轨道,孩子也会持续地用已经为他带来某种优越感的行为,来保持优越感,尽管那些行为是负面的。比如,一个不能通过学习成绩获得优越感的孩子,很可能偶然发现,如果他调皮捣蛋,父母和老师都会持续地给予他更多关注。于是,他就会继续用此类行为获取优越感。父母会发现,你无论怎么跟孩子说不要调皮捣蛋,都不管用。因为基于追求优越感的动机,他根本不需要也不想改变这种行为。
说过了阿德勒的观点,也就是“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们普遍的动机”,咱们再来说 第二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动机来自寻求更高层次的满足。
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开创者、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马斯洛用需求层次理论解释人类的动机,他把需求从低到高,区分为五个层次,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自尊和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较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之后,人们会出现较高层次的需求,并继续寻求满足。
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当一个人为生理需求所控制时,其他一切需求都会退居次要地位;安全需求比生理需求高一个层级,生理需求得到保障之后后,人们就会追求更安全、更自由、更有能力保护自己;再进一步,人们会追求爱与归属,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得到亲情、友情、爱情,还有信任和温暖;再进一步,人们会追求更高的自尊,也就是自我评价,得到别人的尊重,并且尊重别人;最高等级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产生这种需求的人,会竭尽所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获得成就感。人们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会产生出一种“高峰体验”,觉得自己这个时候处于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感觉。
了解过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你会发现,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之上的三个需求,也就是 爱与归属需求、自尊和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都会驱动一个人有更好的行为、更好的表现,尤其是当一个人追求自我实现时,他整个人都会动力十足。大部分父母希望孩子达到的,其实都是这样的状态。
说过了马斯洛的观点,动机来自寻求更高层次的满足,咱们再来看第三个代表性的观点,每个人都有成就动机。
这是写进心理学教课书的共识。所谓成就动机,就是“努力克服困难,达到较高成就标准的意愿”。心理学家们发现,成就动机在孩子2岁之前就会出现,他们在生活和玩耍上会因为克服了困难而兴奋,到2岁时,孩子会开始寻求赞许,3岁左右,孩子会对自己做出更客观的评价,并体验到成功时的骄傲和失败时的羞耻。
前面介绍了关于动机的三个代表性观点,它们各有侧重,但无论是追求优越感、寻求更高层次的满足、还是达到较高成就标准的意愿,从本质上说,这些动机的核心,都是“让自己变得更好”。
所以说,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有更优秀的表现,并且愿意为此付出足够的努力,真正有效的途径是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让他希望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盯着孩子改变外在的行为习惯。
一个不用父母督促就认真学习的孩子,一定是通过好成绩获取到成就感、优越感,满足了自尊和尊重需求的孩子;从没有体验过好成绩带来的这些内在激励的孩子,即便是被父母督促着养成一些“看起来很好”的学习习惯,也很难积极主动地在学习上做出更多努力。
一个不用父母监督和陪伴就能主动阅读的孩子,一定是从阅读中获得了很大的乐趣,并且体会到“会读书的我真厉害”的孩子;从来没有过此类体验的孩子,即便是通过所谓的“亲子共读”或者父母的着力要求,保持了表面上的阅读习惯,也不会发自内心地热爱和享受阅读。
孩子做其他事也是一样。当他有足够的动机去做某件事时,不用督促,也自然会做得更好。比如一个享受好成绩、享受学校生活的孩子,一定不会每天赖床,磨磨蹭蹭不肯快点去上学;一个小时候洗脸刷牙洗澡换衣服都得父母督促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为了自尊和尊重的需求,大多会变得爱干净,有的甚至会变得特别爱打扮。
那么,有了动机,孩子一定会变得更好吗?也不一定。 有了“变得更好”的动机,人们还需要有”变得更好”的能力。
比如,一个希望获得好成绩的孩子,必须要具备足够的学习能力,一个希望通过阅读获得优越感、成就感的孩子,必须要有足够的阅读能力,一个希望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的孩子,也需要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否则他可能连自己的袜子都找不到,连衣服穿多久要换洗也不清楚。
分析到这里,我想问题已经变得很清楚: 在家庭教育中,动机和能力的培养,都比习惯的培养更必要,也更重要。所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日复一日地培养孩子的某种习惯,而是另外两项: 一,激发孩子追求成就感的内在动机,也就是内驱力;二,帮孩子发展获取成就感必备的能力。
具备了动机和能力,孩子自然会发展出运用这些能力去实现目标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通常高度自主,高度自主约束,它看起来好像很像“好习惯”,但其实并不是,它是很多父母都特别期待的自律。孩子的习惯通常源自被动的他律,而真正的自律,却是孩子自己主动建立起来的。一个真正有自律的孩子,才能摆脱习惯的束缚,更自主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做到这里,家庭教育就可以说是成功在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