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东晋名士王子猷,在一个大雪之夜,兴之所至,连夜坐着小船去看好朋友戴逵,快到达时却随即转身回去了。有人不解,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很多人在旅游或者参加一些活动时,虽然现实不如预期,或者对活动本身不太感兴趣,但往往会说:“来都来了。”从而选择继续下去或者接受现状。
上述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的王子猷选择在兴致到来时行动,而在兴致无存时果断返回,他的行为体现了一种对自我感受的尊重和对生命体验的珍视,拒绝将“来都来了”作为行为导向,而是看重兴趣和感受的真实性,避免在活动中勉为其难,这种生活态度是一种自我认同和不断追寻内心真正需求的体现。相比之下,“来都来了”反映的是一种社会压力或习惯性的从众行为。常代表着一种碍于面子、他人期待或自身投入而将就的行为选择。这种心态和行为方式常常导致我们忽视自己的真实感受,为了“不浪费”眼前的环境或资源而妥协。材料提醒我们要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不是单纯为了完成某种社会期待或常规行为。活在当下,探索真实自我的需求,才是避免“来都来了”心态,从而获得更加充实且真实生活的关键所在。
从这两种态度中,我们可以思考自己的生活选择,如何更好地平衡理想与现实,如何在生活的旅途中保持对内心的真实倾听。当遭遇与预期不符的情境时,需要评估继续的必要性,以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长远的幸福为重,而非简单地屈从于外部和习惯。
题目没有明确要求文体,写作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文体进行写作。开篇可以从材料中王子猷和现代人“来都来了”的态度出发,引入探讨的主题:当面对计划不如预期,是否应该坚持“来都来了”的态度,还是该像王子猷一般“兴尽而返”?接着解析王子猷“兴尽而返”的行为背后的深意。他的做法体现了一种对内心感受的尊重和对兴致的纯粹追求。他此行为强调的是对自我感受的忠实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再分析“来都来了”的心理:人们常在社会压力或个人期望下减少对事情本质的思考,陷入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盲目之中。这种态度虽然减少了当下对计划改变的内耗,但可能忽略更深层的自我意识和价值判断。从“来都来了”的习惯反思个人生活中的妥协与真实幸福的界限,结合对王子猷例子的评析,强调选择的自主性及对生活意义的追问。最后总结归纳:面对现实与自我期望错位时,要勇于问自己内心所想,并根据实际情况判定是否继续。倡导正视内心需求,坚持生活的主动权,以获得更充分的幸福体验。
【立意】
1.随心而为,获得人生的诗意与自由。
2.兴尽即返,从容生活之道。
3.抛弃“来都来了”的勉强。
【范文】
乘兴而行,不困于“来都来了”
人生之路,常面临诸多选择。东晋王子猷雪夜访戴逵,兴尽则返,未被“见戴”之目的所拘;而如今不少人却常被“来都来了”的想法所绊,即便兴致索然、现状不佳,仍勉强继续。这两种态度,恰如人生岔路口的指向标,值得我们深思。
王子猷的行为,是顺应本心、追随兴致的洒脱。他不被既定目标束缚,在前往的途中,心灵被沿途雪景、舟行之趣填满,兴致满足,便欣然返程。这并非半途而废,而是深知人生的意义不全在抵达预设终点,途中的诗意与心境的愉悦更为珍贵。他珍视内心的真实感受,在自我的精神世界里自在遨游,不为世俗的“应有之举”所累,将自我的情绪价值置于首位,超脱功利与形式,展现出一种不羁的生命姿态。
反观生活中被“来都来了”左右的人,旅行时面对人山人海、景色平庸,只因这句魔咒,便在疲惫与无聊中坚持;参加活动,即便索然无味,也因不愿浪费前期投入而持续忍耐。他们将“来”的成本看得过重,忽视当下内心的抗拒,在不情愿中消耗精力与热情,错失改变路径去追寻真正乐趣的时机,陷入一种自我强迫的泥沼,逐渐消磨掉对生活敏锐的感知力,陷入麻木与无奈的循环。
我们应学会如王子猷般乘兴而行。在学习知识的道路上,不应只为考试成绩、升学目标而机械苦读,当对文学作品心生向往,便去沉浸阅读、品味文字之美,兴尽则思所得,而非为读完书单、完成任务而勉强自己,让求知成为随心而至的探索旅程,收获知识滋养心灵的快乐。在职业发展中,若现有的工作只如鸡肋,不必因“已经入行”就自我禁锢,不妨勇敢探索兴趣所在,转换赛道,也许能在契合内心的领域释放更大潜能,绽放光彩,以热情为驱动,而非被“沉没成本”捆绑。
当然,这并非倡导随意放弃、毫无坚持,而是在理性权衡后,尊重内心的声音。当我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继续”或“折返”的抉择,应聆听内心的兴致,不被“来都来了”的惯性思维误导。挣脱无谓的执念枷锁,勇敢地向能让心灵雀跃、精神富足的方向前行,如此,方能在人生漫漫长路上,绘就独属于自己的绚丽篇章,让生命在自由与热爱中绽放,不辜负每一刻时光的馈赠,在自我的韵律中舞动出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