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旦改革:看似“四轮驱动”,实则暗合张雪峰的“理工优先”逻辑
1. 学科布局的潜台词:工科才是真金白银
裘新提出“文理医工融合”,但改革重心却落在“新工科6个创新学院一步到位”。从复旦2024年招生数据看,工科试验班、临床医学等理工类专业分数线稳居前列,文科专业录取位次持续下滑。这种“用脚投票”的市场选择,恰恰印证了张雪峰“理工科就业优势大”的论断。
2. 资源倾斜的真相:口号再响,不如经费实在
复旦新工科建设强调“从0到10的系统创新能力”,而文科仅被要求“服务国家战略”。对比2024年教育部学科评估,复旦哲学(A+)等文科顶尖学科未获同等资源扶持,反观工科试验班直接对接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张雪峰所言“选专业看产业需求”,在此得到赤裸裸的验证。
二、文科的困境:复旦的“转型”遮羞布与张雪峰的“残酷真相”
1. 就业数据打脸:文科生的“理想”敌不过现实
复旦官方数据显示,2024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96%,但文科生主要流向“泛体制内”(如政府、社会组织),薪资水平显著低于理工科。张雪峰“文科就业难”的论断,被复旦自身数据锤实——即便顶级名校,也难改文科生竞争力弱势。
2. 教授的自辩:苍白无力的“精神胜利法”
复旦新闻学院张志安教授承认“张雪峰有一定道理”,却又强调“新闻人有独特优势”。这种矛盾恰是文科教育尴尬的缩影:既无法否认就业市场的残酷,又试图用“人文价值”挽尊。但当学生背负房贷、面临裁员时,情怀能当饭吃吗?
三、犀利批判:复旦改革撕下了高等教育最后的“遮羞布”
1. 虚伪的平衡:文理融合是假,工科霸权是真
复旦一边高喊“文科做精”,一边将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等理工科列为“王牌专业”;一边宣称“减少文科招生≠不重视”,一边放任文科专业沦为调剂选项。这种“既要面子又要里子”的操作,本质上与张雪峰的功利主义逻辑殊途同归。
2. 精英的傲慢:用国家战略绑架个人命运
复旦强调文科需“提炼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问题”,但对普通家庭学生而言,这种宏大叙事远不如“毕业能否进大厂”实在。张雪峰撕开精英教育的虚伪面纱,直指底层逻辑:对寒门学子,生存优先于理想。
结语:复旦改革的“阳谋”与张雪峰的“人间清醒”
张雪峰的观点之所以引发共情,因其戳破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最大谎言——“学科无高低,只有社会需求不同”。复旦的改革实践恰恰证明:在资本与产业霸权下,文科早已沦为装点门面的花瓶,理工科才是维系名校地位的硬通货。
当复旦党委书记用“第三次机遇”定义新工科崛起时,当文科教授用“独特优势”自我安慰时,张雪峰早已用最粗粝的实用主义,道破了高等教育的生存法则——在阶层固化的时代,选择大于努力,饭碗高于情怀。这或许不够“正确”,但足够真实。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听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