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菩提树下糊涂客
浙江省湖州、丽水、衢州三地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一模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所有休闲方式中,读书最累,在静态中耗费脑力、情感和体能。可它最有意思,我们得以进入万花筒般的魔法世界。
看书时,唯一的活动就是挪移视线。人的视网膜可以看作是一个传感器,越往边缘去,传感效果越差。只有通过最中间一个叫作中央窝的地方,我们才能以视觉分辨。这个中央窝很小,只能容下八个字母。所以在阅读时,我们其实是从一个针孔似的小洞里窥探世界,管中窥豹,仅见一斑。( 甲 ),才能目睹豹纹锦簇,身形斑斓。……
我喜欢临睡前的阅读。读到什么,易在墨色夜中得到拓印。我的梦、我半夜醒来的瞬间、我清晨起床后持续的恍惚里,都 着一些词语、诗句和句段……是残片。但一张剪纸比一张白纸更有创造性。
我平时阅读不规律,出差或旅游,倒是效率最高的时候。①大概因为在那种状态下,②使得时间的压迫感和流逝感都变得特别具体,③营造有效的催促,④让人产生一种紧迫感。出门在外,没有带够足够的书,比没有带足够的钱更丧失安全感。总有一两本书带在身上,哪怕来不及看,平添负担;但这额外的重量,恰如灵魂的镇纸,让人内心踏实。
我买书的速度远远大于阅读,以平息缺少阅读的焦虑。不过,也有人买书:满墙、精装、全套。他的目的,可能不是为了阅读,( 乙 )。对许多人来说,思考是负担而非快乐。啊,若有所思——他们只是要呈现这个姿态。若你追问,所思为何?什么也没有,里面是空的。他们摆出“若”的造型就够了。对他们来说,形式比内容重要,思比所思重要——买书只是日常生活里唯一能实现的行为艺术。
18.文中横线处,有人填写了“荡漾”,有人填写了“漂浮”,你觉得哪个更好?
22.文中第五段画波浪线的“啊”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18.
【答案】
“荡漾”一词好。“荡漾”形容水面起伏波动的美感,表达阅读后的飘忽不定给“我”留下的美好印象,并与前文的“恍惚”相呼应;而“漂浮”指浮在水面上,没有动态的美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荡漾”,水波等高低起伏。漂浮,在液体的表面移动或停留。
“荡漾”富有动态美感,体现一种轻盈、飘忽的状态,能够传达出阅读后留下的词语、诗句和句段在“我”的梦境和意识中轻柔而美好的印象。而“漂浮”则更强调静态的悬浮状态,缺乏“荡漾”所带来的那种生动和灵动的感觉,无法充分表达出阅读后那种轻盈而富有变化的感受。因此不如“荡漾”贴切。
【胡老师评说】
①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借助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语感,体悟具体语境中动词“荡漾”“漂浮”表达效果存在差别的能力。
②本题采用了主观题的形式,要求在结合词语本义的基础上,辨析二者之间的细微区别,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哪一个更好的原因。
③本题有助于学生探究语言形式和表达效果之间的关联,体会具体情境中的文字蕴含的深厚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本题结合具体文段设题,可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22.
【答案】
①“啊”字突兀出现,可以引发读者关注和思考;
②突出了作者语气和情感的起伏;
③带有调侃、讽刺意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啊”字的使用在文中显得突兀,能够有效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其停下来思考作者在此处想要表达的情感或观点。这种突然的语气变化可以打破读者的阅读惯性,促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内涵。
②“啊”字在语气上表现出一种情感的波动,可能是感叹、惊讶或无奈,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
③结合上下文来看,这个“啊”字带有一定的调侃和讽刺意味,尤其是在描述那些买书却不阅读的人时,表现出一种对形式重于内容的批判态度。
【胡老师评说】
①本题考查语气词“啊”的表达效果。考查语气词的表达效果在考试中实属少见。
②回答此题,需从“啊”的语义、情感和形象性几个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