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知的漫漫征途中,高考地理是一座意义非凡的里程碑。它不仅关联着考生的未来,更是对我们多年地理知识学习与能力沉淀的一次检验。地理学科涵盖自然与人文万象,从山川地貌的形成演变,到人口城市的分布规律,知识点繁杂且相互交织。为助力同学们高效备考,我们精心整理了这份高考地理问答集锦,涵盖常见考点、疑难问题的精准剖析,力求为大家打通知识脉络,让大家在地理的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
61. 高铁的建设对哪种交通运输方式影响最大?
提示 高铁速度较快,运输量较大,安全性能高,对航空运输影响最大。
62. 商业中心的形成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提示 商业中心的形成,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相对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和销售区;二是要有便捷发达的交通运输。因此,一个地区内的人口数量及其分布、区内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的通达性,都是选择商业中心区位时必须充分考虑的重要因素。
63.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提示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64. 清朝的康熙皇帝在圣旨中说:“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这种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一原则?
提示 违背了持续性原则。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65. 我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提示 ① 巨大的人口压力;② 资源短缺严重;③ 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66.(1) 区域和地域有什么异同?
(2) 如何根据三次产业的比重推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提示 (1) 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但区域是泛指,其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如农业地域、工业地域。
一般而言,当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当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当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且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第二产业比重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合理。
67. 南米北面体现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地域差异,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水稻种植的条件有哪些?
提示 长江三角洲水热充沛,雨热同期,符合水稻生长所需的条件;人口稠密,地块较小,而水稻管理需要大量劳动力,可以满足水稻精耕细作的需要;水稻单产较高,可以满足较多人口生活需要。
68. 要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除南水北调外,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
提示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水价;提高节水意识等。
69. 与西气东输一线相比,二线有何优势?
提示 气源地来源广,气源更加充足;覆盖面更广,效益优势更加明显。
70. 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入,对中西部地区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有哪些影响?
提示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入,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人口迁入会增加,迁出会减少。因为工业的发展必然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71. 什么是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
提示 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在蒸发旺盛而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72.草方格沙障固沙的原理是什么?
提示 西北地区的人们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的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上一篇:清华教授:AI将取代95%的教师
下一篇:特稿218丨“我的面试官是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