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北京市教委出台《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计划从今年起,通过创新培育“京娃”系列智能体、全覆盖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打造一批“助教、助学、助育、助评、助研、助管”应用场景等系列举措,全方位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首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那么北京中小学开设AI通识课,到底释放了什么样的教育信号?
01
顺应科技发展大势
随着DeepSeek等AI应用的涌现,人工智能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未来将进入深度智能化时代。
北京中小学开设AI通识课,表明教育要让学生适应时代发展,将对AI的认知变为中小学生所需的“常识”,使学生在科技浪潮中不落伍,为未来做好充分准备。
02
推动教育系统性变革
转变教育模式与导向
以往教育注重死磕知识点,学生以“会做题”为目标。而AI通识课的开设,教师会引导学生用AI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对算法伦理的批判思维,让学生从“会做题”转化为“会造题”,教育方向从理论导向转变为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实际应用导向,改写创新人才培养链条。
课程体系多元化
北京市提出构建多层次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市级通用基础课程、地方课程、拓展课程、大学中学贯通课程、校企联合课程等。这打破了传统单一的课程模式,丰富了课程形态,满足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教育更加立体和全面。
促进产教融合
部分北京学校选择与高科技企业合作,让AI进校园,构建起教育、产业和社会的技术闭环。AI通识课的设立能让中小学生从小受到产教融合的影响,对外部社会发展有更深入的认知,使教育更具现实性与针对性,培养出更符合社会和产业需求的人才。
03
重视创新人才培养
联合培养机制
北京市明确提出推动构建高校 + 企业 + 中学联合培养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的体制机制,打造面向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人工智能教育高阶课程。通过多种方式吸纳社会资源,丰富完善高阶创新课程,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有力的平台和资源支持。
营造创新环境
鼓励有条件的区和学校建设学生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组织开展相关主题的夏(冬)令营,让学生进入高校或科研院所的高端实验室或实践基地参与实验研究工作。这些举措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
关注教育资源均衡
目前设立AI通识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试点,部分西部不发达地区存在认知滞后和设备落后的问题。北京的这一举措释放出信号,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关部门应积极引导,不发达地区需尽快找到自身定位,设立AI课程,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实现教育资源的“降维赋能”,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组建教师队伍
从信息科技、通用技术等学科遴选有兴趣、有基础的教师,形成人工智能教育教师队伍。鼓励通过多种方式充实教师队伍,以满足AI通识课教学的需求。
开展教师培训
开设通识类、应用类、研究类等进阶式人工智能教师培训课程,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虚拟数字人等技术打造高水准AI教师协同教学,引入社会力量师资组建讲师团,实施百千种子计划培养专业名师和骨干教师。这些措施表明教育重视教师在AI教育方面的专业成长,以保障教学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之前,广州已经于2023年秋季学期率先在11个区的所有义务教育学校中实施了类似的课程计划,将人工智能纳入地方课程安排。
这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在未来能够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生活与工作需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