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网 作者:李雯旭
最近,一段老师因学生“搞孤立”而采取停课处罚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老师态度坚决,用停课来惩治,并且放话“在我的班,再出现一例试试看!”此事一出,网上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老师对“隐性霸凌”零容忍的做法值得肯定,及时干预能有效保护被孤立的学生;也有人质疑,以停课作为惩戒手段是否合理合规,能否从根本上解决校园“冷暴力”问题?
与显而易见的肢体冲突不同,“孤立”属于精神层面的霸凌,其伤害具有隐蔽性强、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长期遭受群体冷落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延续至成年。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将孩子之间的“排挤”“冷落”视为玩笑,并未予以重视,实则这种行为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此次事件中,老师主动介入孤立倾向,体现出对校园“软霸凌”的高度重视。这一举措不仅保护了受害者,也向全班明确传递了行为底线:校园是共同成长的场所,任何形式的欺凌都不可容忍。
不过,以停课治理孤立行为的做法也引发诸多争议,不少人认为存在“过罚失当”的问题。根据《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停课属于较为严重的惩戒措施,通常适用于严重不良行为或造成恶劣影响的情形。但“孤立行为”情况各异:有的可能是个别学生偶尔言语不当;有的则是有组织的长期排挤;有的由小范围冷落逐渐演变为集体排斥。若不区分情节轻重与主观动机,对所有“带头孤立者”一概采取停课处理,容易陷入简单化、一刀切的误区。对轻微过失实施过度惩戒,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委屈、逆反心理,激化矛盾。单纯依靠强硬手段,还可能掩盖班级凝聚力不足、学生社交能力欠缺等深层次问题,致使同类问题反复出现。教育惩戒如同治病,需“过罚相当”,若不考量因果关系、滥用重罚,反而会埋下隐患。
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而非单纯约束学生。那些带头孤立他人的学生,背后往往存在复杂的心理因素。简单的停课反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深入沟通与引导才是关键所在。老师可以通过个别谈心,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组织以“包容”“尊重”为主题的班会,共同探讨并制定班级交往准则;开展团队协作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信任与归属感,改善班级氛围。
校园不当行为的处理,引发我们深思:教育的目标究竟是凭借强硬手段快速恢复秩序,还是帮助学生明辨对错、实现内心成长?从校园实践经验来看,治理校园“冷暴力”需采用多元方法:既要依据制度严肃处理严重欺凌行为,维护规则的权威性;也要通过心理辅导、家校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教育的力量在于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非简单粗暴的惩罚。
家长和社会支持老师严格管理,但反对将“严管”异化为“懒管”,期待有效惩戒,更希望惩戒与教育引导有机结合。这也给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手中的“戒尺”既是规则的象征,更是育人的工具。实施惩戒时,需遵循“过罚相当”原则,准确判定行为性质,合理选择惩戒方式;更要搭建沟通桥梁,让学生清晰认识到“错在哪”“如何改”,从而发自内心地认同规则。
校园中的是非对错并非非黑即白,而是需要智慧、耐心与温度的教育命题。唯有将规则的刚性与教育的柔性相结合,才能让校园成为培育尊重与包容的沃土,使每个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学会理解他人、传递温暖。这才是根治校园霸凌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