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家族聚会,饭桌上,我听说以前老邻居韩姐的儿子小鑫考上了心仪的985大学,高兴之余十分惊讶。因为以前做邻居时,韩姐没少吐槽儿子,说他“笨”“不爱学习”“不服管教”等,母子关系一度闹得很僵。
孩子上高中后,有些家长辞去工作,全职照顾孩子,以便孩子能够一心一意地学习,打赢高考这一仗。她倒好,对上高中的小鑫干脆撒手不管了。没想到,小鑫高考这么争气!
我决定第二天去韩姐家一趟。
韩姐见到我很高兴。寒暄后,我提到她儿子高考之事,她更是喜上眉梢。我趁机请教,问她是如何把儿子教育得这么好的。
韩姐说,在儿子上小学六年级时,她察觉到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于是开始下功夫学习:买书、听网课,然后实践。之后几年,她边试错边改正边总结,在一次次的摸索中,最终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育儿理念。
我赶紧给韩姐续上茶:“您快具体说说,让我也学习学习。”
韩姐端茶笑道:“其实也没啥,就是要遵守一个‘三不’原则——不着急、不比较、不强势。”
不着急
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不着急不代表放任不管。慢教育,要有等的智慧,更要有教的耐心
韩姐说,小鑫上小学时成绩不理想,一首古诗读十遍才读顺,英语单词被她吼N遍才记住。
这还不算,最让韩姐头疼的是陪小鑫写作业。容易的题,小鑫会做,可不是粗心大意做错,就是磨磨蹭蹭写半天。难一点的题,她反复讲,嘴皮子都快磨破了,小鑫也听不懂。
看儿子学习这么不开窍,韩姐很着急,有时就忍不住吼小鑫:“你是猪脑子吗?为什么就学不会呢?”为让小鑫把学习赶上去,她给他报班、请家教,还自刷奥数题以便辅导小鑫。
结果,小鑫不仅学习成绩没提上去,还有了畏难情绪,一看作业题有点难,就哭着说:“我不会。”
自己没少费劲,小鑫的学习却越来越不在状态。
马上要小升初,再这样下去不行啊!韩姐停止“鸡”娃,开始买书、听网课。这时,她才知道男孩的大脑发育比女孩迟,尤其负责语言和逻辑的左脑发育、成熟得更晚。
小鑫本来学习就吃力,又被妈妈当成兔子撵,每天慌里慌张地往前赶,结果手忙脚乱更跟不上,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有了畏难情绪,有些题看一眼觉得复杂,不经思考就放弃了。
韩姐恶补家庭教育知识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正视并尊重儿子的发展规律,放慢脚步,在儿子还走不好的时候,不急于让他跑、跳、追,允许他慢慢走,如果走不好,那么爬几步也是可以的。
“不过,”韩姐停顿了一下,“不着急不代表放任不管。慢教育,要有等的智慧,更要有教的耐心。”
韩姐说,她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1. 给孩子设立一个跳一跳就能够着的目标
男孩喜欢挑战,却也畏惧失败。为他设立一个努努力、跳一跳就能够着的目标,不仅可以激发其挑战欲,还能让他在体验成功的同时收获成就感,建立自信心,从而唤醒其内驱力。
比如,他这次考试考60分,那下次考试争取考65分;今天数学作业做错了两道题,那明天数学作业争取只错一道题。就是说,让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
2. 给孩子植入“你暂时还没有获得相应的能力”的概念
孩子尝试时失败,不要批评,而要告诉他:“你暂时还没有获得相应的能力。”这其实是教孩子用成长型思维看待自己。
比如,面对一道难题,孩子怎么也学不会,就不要死磕,不妨把难题先放一边,告诉孩子:“这道题难度太大,超出了你目前的能力范围。你不会做,不是你不行,是你暂时还没有获得相应的能力。你只要继续学习,等能力增强了再做这道题,就简单了。”
得知自己可以通过学习、锻炼增强能力,孩子就有了信心和动力,就愿意不断努力。
3. 根据性别特征教育孩子
脑科学研究显示,男孩不愿意接受单调的语言刺激,更愿意接受图表、图像乃至空间、运动物体的刺激。
所以,男孩学习时要尽量采用形象生动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听讲。
比如,教生字词用象形法,他更容易记忆;写作文用五感法(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描述事物),他有更多的话说;学知识用思维导图,他能更好地理解、吸收。
不比较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肯定、被认可——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年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自成人的评价
韩姐说,很多家长都说做家长难,做家长究竟难在哪儿?通过思考,她发现难就难在家长总是忍不住比较。韩姐夫妻俩一个硕士一个博士,学习对他俩来说,从来不是难事,所以每每面对学习不开窍的儿子,他们打击、否定的话张口就来。
更让韩姐感到煎熬的是,同学聚会时看到同学的孩子表现耀眼,英语说得溜,门门功课名列前茅,再看自己的儿子暗淡无光,心里的失落不是一星半点。
同样是孩子,差距却这么大,她不免说出一些伤害儿子的话。她的话是事实,儿子无法辩驳,她觉得这样说也是在鞭策儿子。没想到,她以为的鞭策,对儿子来说,是双重的否定。
一次,上初一的小鑫考砸后忍不住问她:“妈妈,你是不是对我很失望?因为我太差劲,什么都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
韩姐愣住,没想到小鑫会说这么丧气的话,不由得心疼起小鑫来。
她想起看过的书中的一句话:“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年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自成人的评价。”于是,她放下比较,不再盯着小鑫的不足,而是更多地接纳小鑫,发现其闪光点。
韩姐总结了一下,她主要做对了三件事,最终帮小鑫走上一条逆袭之路,成绩从中下游提升到班级前三。
一、记录儿子的闪光点。每天晚上,她都回顾当天儿子的表现,然后手写一张肯定贴,肯定儿子做得好的地方。从初一到高三,她坚持了6年。
比如:早起晨读、房间收拾得很干净、自觉练字……在妈妈的赏识下,小鑫不断强化好行为,形成了不少好习惯。
二、忽略劣势,发挥优势。小鑫的物理学得好,英语总在及格线徘徊。以前,韩姐花大力气让小鑫补英语,结果英语没学好不说,还占用了学物理的时间,让物理成绩掉了下来。
韩姐调整策略,让小鑫扬长避短,把大部分时间、精力用来学物理。小鑫的物理成绩越来越好,在班里稳居前三,他的自信心明显增强,其他几科的成绩慢慢也有了提升。
三、和孩子一起庆祝胜利。小鑫取得了好成绩,允许他一时得意,并和他一起庆祝。因为在庆祝胜利时,孩子的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刺激他以后继续取得好成绩。
韩姐解释,其实,这三件事用的是一个原理,即胜利者效应。就是当孩子获得成功时,及时帮助他将成功的体验转化成内在动力,鼓励他以后再次获得成功,让他反复体验成就感。
如果家长真为孩子好,就不要拿自家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与其盯着别人家孩子的好,不如多挖掘自家孩子的好,让自家孩子自信起来,然后用优势带不足,这样自家孩子才能一步步地走向全面优秀。
不强势
亲子关系好了,教育才能见效——青春期的孩子思想独立、有主见,家长少一点唠叨和说教,多一点尊重和共情,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韩姐说,小鑫上初三时非常叛逆,动不动就和她吵,成绩也有所下滑。她非常苦恼,不知该怎么办。这时,她在网上看到一位大学教授分享的教育案例。
教授说,有段时间,他的邻居非常着急,因为马上要高考了,孩子的成绩不断下滑,邻居却说不得。因为一说,他和孩子肯定要大吵一架。无奈,他请教授支招。
教授说:“这样,从今天起,你别当他是你的孩子,也别认为自己是他的家长,你就把他当成亲戚的孩子,照顾他一日三餐,让他吃饱睡好就行。”
邻居别无他法,只好将信将疑地多照顾、少说教,不再管孩子的学习。没想到,一段时间后,他和孩子的关系不仅得到改善,孩子的成绩也一步步上来了。
韩姐看到这个案例后颇受启发,因为她遇到的问题与教授的邻居遇到的问题一样。
以前,她总以为是儿子不听话、不懂事,不承想是自己管得太多,结果让青春期的儿子不得不用反抗来对她说“不”。
韩姐深有感触地说,青春期的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多是情绪问题引起的,所以孩子上初中后,家长对孩子不要过分关注、过多插手,而要给孩子三样东西——
1.给心理空间
青春期的孩子思想独立、有主见,如果家长无视孩子的要求,越过孩子的心理边界,就会激发孩子的逆反情绪。家长少一点唠叨和说教,多一点尊重和共情,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才能赢得孩子的心。孩子不在亲子关系上内耗,才能专注于学习、思考,也才能取得好成绩。
2.给精神支持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要做到“不求不助、有求必应”。孩子不请求帮助,家长不要伸手援助;孩子一旦请求帮助,家长一定要给予支持,要和他站在同一阵营,让孩子感到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从而有信心、有力量克服困难。
3.给温馨氛围
韩姐在小鑫上高中后,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自己的工作上,对儿子多观察、少干涉。她说,那时她更多的是在生活上关心小鑫,其他的很少干涉。她这么做,是不想给小鑫太多压力。另外,她努力工作,也是想给小鑫树立一个好榜样,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让小鑫看到妈妈的努力,然后有样学样,也专注于提升自己。
这三点貌似简单,却给孩子提供了可贵的尊重、民主、有爱的家庭氛围。孩子置身其中,可以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我听完,伸出大拇指:“韩姐,您的教育方法太好了!家长不着急不焦虑,不比较不内卷,不强势不内耗,修炼好心态,为孩子营造一个包容、温暖、有爱的成长环境,孩子想不成才都难。回去之后,我也要学起来!”
END
作者:海 风
编辑:壮青青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
第一时间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
《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2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