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规则是万万不能的。但规则真的是万能的吗?当网上舆论纷纷指责这对因误机哭闹机场的母子不懂规矩、缺乏公共意识,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缺乏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寒意。
母亲失控的眼泪,折射出普通家庭对体制内稳定性的极度渴望。当“考公”被视作改变命运的唯一通道,错过考试无异于掐灭希望的火种。这种焦虑在县域经济收缩、就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被无限放大,以至于规则、体面皆可抛——生存本能压倒了理性。
航空公司严格执行值机制度无可厚非,但舆论场中的尖锐嘲讽更值得深思。网友将“误机”与“公务员素质”粗暴挂钩,这种泛道德化批判,实则是公众对权力运行不透明的情绪转嫁。
深航建议的“线上值机”本可成为化解纠纷的良药,但部分航班的技术滞后却使补救措施成了望梅止渴。
当数字化承诺遭遇现实落差,个体只能承担制度缝隙的代价吗?机场警方的模糊回应,更凸显公共服务在处置“非标准事件”时的机制僵化——所谓程序正确掩盖了人性化沟通的缺失。
这场闹剧本不应止于对母子的群嘲。
可惜,很多时候,面对突发事件中利益受损的个体,网络只有情绪,缺乏价值。